登陆注册
10108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乐器的象征与时代的象征

娱乐天地2023-06-01 08:34:150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是“美”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超越物理世界的诸多现象进而创造一个审美的意象世界。

在中国美学的视野中,艺术的审美活动可以通过有限的“象”来揭示无限的“道”,即无限的宇宙生命。因此,中国美学将人生和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它可以引领个体生命通过审美活动不断趋近意义的本源。

因此“意象”既是美的本体,也是生命境界的显现。在中国美学的视野中,审美意象的体验和创造不重逻辑推论,而注重涵泳悟理,它所追求的是对世界的整体性和本质性的把握。

这种把握是一种不关乎知识和功利的体验与觉照,这一过程既是审美层面的,也是人生层面的。因此,“意象生成”浸润着中国艺术精神所倡导的纯然的艺术体验和审美超越

手风琴作为电影中特定的符号,始终伴随在陈桂林的身上,隐喻了陈桂林内心和现实生活、世俗气息格格不入的高雅和美好形象——他懂音乐,热爱音乐。

因此他组建的小乐队中,他演奏的手风琴几乎是每场演出的主要乐器,并且几乎都是以画内音的方式出现。

例如影片开头时乐队为送葬仪式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烟囱爆炸后坐在工厂内演奏的俄罗斯歌曲《山楂树》;以及工人们重回工厂陈桂林和乐队演奏的《西班牙斗牛进行曲》等等,手风琴在影片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80、90年代手风琴是工人阶级最喜爱的乐器之一,首先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里,工业实行的是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其次我国又在各个方面深受苏联的影响;再者手风琴的价格是一般民众所能接受的。

其功能是独奏与伴奏兼具,既可以将单声部旋律演奏出来,也能将多声部乐曲演奏出来,既可如钢琴一般双手演奏出各种美妙的和声,甚至可以和各种乐器进行合奏、重奏,可以说手风琴就是一个小型乐队。所以导演运用了大量的手风琴音乐拼贴在影片的片段中。

一方面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另一方面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给人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为一种乐器不仅贯穿了整部影片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同时钢琴音乐也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钢琴"意象的涵义不仅局限于其独特的物质层面,更体现在其物质形态中蕴藏着底层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苦难困境的乌托邦超越。

影片中,陈桂林为什么非要让女儿小元学钢琴,不让小元像淑娴的孩子一样学书法呢?而且电影很多场景,都表明了陈桂林懂钢琴,还会弹手风琴,他可以选择让女儿学手风琴,但他却执意让女儿学钢琴并且想一直将女儿留在身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钢琴是"乐器之干",在陈桂林的眼中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陈桂林对理想的追逐。在陈桂林看来他可以穷,但他不能没有尊严。

例如陈桂林当着前妻小菊的面一口咬定,女儿和他在一起很快乐,还夸下海口从德国买来一架最好的钢琴。他的所作所为都表明,相比起金钱,他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他希望女儿小元能通过钢琴,摆脱底层社会的贫困,过上更体面的生活。

此外,"钢琴"这一意象还体现在音乐的运用上,影片除了大量运用手风琴乐曲外,导演还在故事情节中以画内音和画外音等方式拼贴了代表着高尚优雅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以及钢琴练习曲《啄木鸟》等等,一次又一次映衬了影片的主题。

在电影《钢的琴》中,烟囱始终游离于故事发展之外的情节设置中,但又没有脱离故事情节。烟囱在80、9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屹立在工厂之中,是年少时的记忆,更是父母辈工人阶级、上世纪老一辈人的记忆。

烟囱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事物,它既是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标志,更是工业时代与工人阶级存在的时空标志。

就影片中以陈桂林为代表的工人们而言,烟囱不仅象征其曾经的辉煌,也充分体现他们现在的无奈,烟囱承载着他们成长的记忆,是存在于记忆角落久未谋面的老友,更是其家的坐标。

在这样的语境之下,“烟囱”的形象不再仅仅是电影影像对工厂建筑物的展现,它具有象征性。电影用烟囱隐喻工业时代,正如张猛导演所说:“两个烟囱的倒下预示着一个工业时代开始在社会进程当中逐渐被吞噬。”

电影中烟囱作为时代背景的象征共出现了四次,并且这四次的情节片段导演均选用了具有前苏联风情的乐曲,一方面是为了将烟囱和歌曲融合为一体,更好地彰显出那个时代,另一方面突出80、90年代工人阶级对苏联工业的情怀。

例如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一场葬礼上,淑娴正在演唱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忧郁的歌声配以全景镜头,展现了众人身后浓烟滚滚的烟囱,向观众交代了影片发生的时代背景。

因为曲调过于悲伤,过世老人的儿女便强调更换欢快的乐曲,一首广东乐曲《步步高》响起,这是烟囱第二次出现,此时烟囱主要指向与灵堂之间的关系。

烟囱作为传统工业的代表,一度是哺育东北乃至全中国成长的母亲,而灵堂上的帘子上也正写着“深痛哀悼母亲”的字样,隐喻这位“母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时代的逝世应当是令人悲痛的,但影片却并没有采用悲伤的方式进行悼念,而是用一首节奏欢快,旋律富有动力的广东民乐《步步高》来展现,奠定了影片黑色幽默的基调。第三次是在职工大会上。

这一场景中烟囱并没有以实景的方式出现,而是在汪工组织的烟囱去留这一问题的演讲会中被呈现出来。这次演讲虽然是以个人的形式组织的,但是工厂内却挤满了退休工人,这也证明了下岗工人们对烟囱的情怀。

在汪工在俄罗斯手风琴曲《孤独的手风琴》旋律背景下,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又略带伤感的演讲:

“社会在如梭的岁月中不断变革,时代的快速发展已无需它的存在,作为与其共存多年的我们,总要尝试着为其做点什么,若我们的努力获得成功,它将以一道亮丽的风景呈现于世人面前,若失败,它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存于我们心间。”

在舒缓、悠扬的巴扬手风琴旋律的衬托下,这段演讲似乎触动了许多那个时代观众们的内心。影片所蕴含的深意基于一段看似荒诞的演讲而被一语道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要想在这个世界崛起,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其经济基础就是工业化。

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不具备应有的资本,必须以劳动来开创工业化。因此当时才涌现出如陈桂林与汪工一样充满激情的千万个工人,他们满怀梦想一起投身于国家工业建设当中,当国家完成了资本积累,必然会对经济结构进行转型,淘汰原有的工业体系。

以陈桂林为代表的工人们在改革大潮中重新回到的社会底层,大烟囱只能打上时代的烙印留存于他们的记忆。汪工在黑板上画了无数对烟囱重新改造后的模样,希望可以将烟囱挽留住。但时代的进步更替是必然的,烟囱的结局依旧是被炸掉了。

第四次是在烟囱爆破这一场景中,导演将这一幕处理成了一种葬礼般的仪式,众人站在高处陈桂林给每人发了一支烟,在场没有人说话烟囱在众人的注目礼中倒下,灰尘淹没了这群在场的“观众”,前苏联的歌曲《山楂树》响起。

影片分别用五个镜头展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场景,烟囱的倒下,空旷的工厂和街道,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他们的时代会被人们逐渐遗忘。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