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41

在火葬和土葬之间,让孙子将自己活埋,成了老马唯一的救赎!

娱乐天地2023-05-31 19:33:450

这是一个让人心悸生疼的事件,一个让人沉闷又惊心动魄的影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在被亲孙子活埋在槽子湖旁的玉米地里时,那声舒叹是老马的肺腑之言,亦沉入我的心底。

以上,是一位手工匠老人,在生命尽头对自己最后的放纵。

看着自己逐渐衰老的身子,老马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在无边的孤寂中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痛苦。

看着快要沉下的土堆,老人对孙子说

娃啊,跟他们说,爷爷乘白鹤去了。

其实没有人会真的相信仙鹤会降临,也没有人能听见土地的祈求。

但这样看似悲剧性的结局,其实揭露的是老年人对土葬的执着。

这种对“进步”,对火葬的抵抗,又何尝不是老人心中的救赎?

在火葬与土葬之间,老一代人更愿意入土为安。

于是这种反抗拍进了影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将触角伸到了人性、社会与命运多方面。

将一个老年棺材匠晚年的戏剧性死亡,演绎得惊心动魄!

影片中借助老马的入土,折射出作为社会边缘性老人们,对死的恐惧。

不,准确来说,是对火化的一场无声抗议……

当老人们不再有土葬的自由,会产生怎样的悲剧?

七十三岁的时候,老马就不再下地干活了。

他唯一的兴趣,便是去村口的大树下,看看牌局,和村子里的老人们唠嗑家长里短,再和老曹做一些棺材生意。

棺材上,栩栩如生的仙鹤,成了村子里老人们最好的入土伴侣。其实早在这时,老马的心中就种下了仙鹤的意象。

乘上白鹤、回归故土,是和老马一样乡下老人们的心愿。

死在外边不能落叶归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是国内人独有的土地情结。

可直到有一天,村子里火葬政策的推行。

去世的老人们,一个个被“泯灭”于火之下,化成了一缕缕烟,几乎不再有人来寻他和老曹做棺材了。

后来的老马,心中就埋下了恐惧的种子。他看见烟囱冒烟时,就慌张地吩咐孙子把上头用草堵住。

在孩子的眼中,老马精神出了点问题。在孙子孙女看来,爷爷只是不开心而已。

其实当时的老马,只是叹惋那种火化的荒凉,更是出于对传统习俗的留念。

可直到老曹的去世,老马就更是陷入这种土与火的灼烧中。

当时老曹身体状况愈发差,老马就在嘱托下为他做了一口棺材,还是经典的仙鹤。但在火化的政策下,老曹并未如愿入土。

他的棺材被挖出,被丢进了火中烧成了一团灰烬。

这深深地冲击着老马,土葬自由的丧失,似锁链,似束缚。可他依旧执着于那口棺材,那能够乘驾仙鹤归去的愿景。

但老曹的悲剧,也让老马明白,自己入土似乎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痴念。

火葬也许是一种进步,也许如政府说的那样节省土地资源、减少瘟疫。

可在此之前,土葬早就刻在了这代农村人的心中。

后来的老马,总是跑去埋过老曹的玉米地里,每每回来,逢人就说他在湖边看见白鹤了。

村子里的人,都觉得老马神经出问题了,就连孩子们都这么以为。没人理解土葬的不合法化,意味着什么。

老马总在思考:当灵魂没了肉身,自己该何去何从?

尤其是他回女儿家过中秋时,更坚定了乘鹤归去的念想。

原来女儿村子里的老人,也和他有着同样的心结——不愿火化。那些人被孩子们偷偷埋去了玉米地,只有棺材火化了。

其实那些老人的孩子们,就和老马的儿女们一样,认为火化是最方便的,至少对他们来说。

可对于老人们来讲,火葬是理想的衰亡、传统的谢幕。忘本,是他们最忌讳的。

所以说影片中一再出现仙鹤、红棺材木,以及玉米地旁的翠绿,埋人时的忧郁,都是在对这一抗争的隐喻。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最后迎来了传统的谢幕——孙辈埋祖辈的画面。

老马的忧郁,哪怕是孩子们也无法抚平这种伤痛。他们并不懂老马的心病,到底在哪里。

所以老马选择独自发呆,有时候他在村头旁的大树下观望着远方,有时候躺在炕前不动。

而老马儿子最忧虑的,是爸爸突然的咽气。也只有老马的孙子孙女,反而去在意爷爷是不是难过了,伤心了。

孩子们的世界总是那样单纯,他们总是带着爷爷一起做游戏。

他们充满生机,可另一旁的老马却总是痴痴的呆望,这种死气沉沉与孩子们的快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感。

不过比起他们的父母,这些孩子反而更能懂爷爷。他们在懵懂间,也明白爷爷为什么沉默不止。

后来在一次游戏中,孙子们跑过来摸摸他的脑袋说:

你以后不会变成烟的,我们把你藏起来。

或许这就是隔辈亲的含义所在,这句话也一再对老马起到了宽慰的作用。

后来老马去了槽子湖边的玉米地旁,去祭拜了老曹。回来后他又在村子里,宣扬自己在湖边看见了白鹤。

其实这时的老马,早就在心中暗暗做了个决定——乘白鹤回故土。

可小朋友并没有生死观念,于他们而言,爷爷想做的这个“捉迷藏”游戏,或许能让他比现在开心一点。

这就仿若他们相信:孙悟空当真是从五指山蹦出来的一样。

老马又何尝不知,自己的这个决定会让日后的孙子们,陷入怎样的两难与人性的自我怀疑之中。

这样的活埋,是一般人无法接受的结局。

但是他太痛苦了,这种要独自火化、无法同先辈一样沉浸在故土中的沉闷,让他实在顾忌不了太多。

于他来说,活埋或许是一个救赎,所以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了天真的孙子们。

因为他不需要孩子们惦记自己,也不需要葬礼的喧闹,只求在世上,不被火沾染,走得安详。

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更贴近一个普通人死亡的正轨,才能有一点死亡的端庄。

后来影片的镜头转向了孙子,他一捧土,一个小手,将尘土撒向了爷爷站在的那个深坑里。

那天的山青水绿,阳光也正好。

一边是盎然的生机,而另一边是逐渐沉寂的生命,从侧面展现了老马对火葬的恐惧,大到可以去亲手将自己的生命,泯灭于世。

老人端详地站在洞里,是那么庄严肃穆,似乎他已做好了和世间告别的仪式了。

在影片中,导演用压抑、平静的一种镜头语言,展现了老人苍白的发、褶皱的脸庞。

他的面色虽苍白不已,可在被尘土掩盖的那刻,他神情平静,似乎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死去。

而在被最后一捧土盖上前,老人既不悲伤,也不痛苦,反而如释重负一样,他告诉孙子:爷爷乘白鹤去了。

但这种逝去,又何尝不是对土葬不合法化的无情披露。

老马,作为一个游离在社会边缘中的老人,以这种晦暗、极端的方式,将处在社会泥淖中底层人的悲剧,一显而尽。

因为他们的老去,所以被主流驱逐。

因此这些老人,只有选择不约而同地以“活葬”的方式,才能做着自己最后的抵抗。

尽管他们是排队等死的人,但还是力所能及的,以这种静默的死去,去向外释放出一种信号——想土葬的心愿。

可以说老马的死,是对内的一种追求,更溢满了无奈。

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世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也最后会活成同老马一样的人,去以自己的方式终结生命。

最后在长镜头下,老马紧闭双眼,和黄土似乎溶于一体,预示了老人与主流政策不可调和的悲剧结局。

无人理会他的需求,所以他就那么走了,安详地离去……

如果有人愿意问问他们的想法,老马或许也不会那么极端。

可现实是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老人的心思,仅仅是挑着自己想听的话,来做出相应的决断。

影片最后,沉闷的结局,似乎在诉说着不公:难道这些老人们,不能以自己理想的土葬方式,庄严的死去吗?#头条创作挑战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