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

连续5天收视破1,央视1套这部经典改编的年代剧,找到了收视密码

娱乐天地2023-04-19 17:29:270

电视剧《人生之路》,改编自路遥的小说《人生》。主要讲述了在八十年代的陕北,土生土长在黄土飞扬的高家村村民高加林与高双星互换的人生。

一方面,八十年代是老一辈人切切实实走过的,时常听他们口述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

穷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高家村的生活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小山村的缩影。

城乡开始结合,农村人想走出大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代感十足。

细节上处理的很好,演员展现出来的一种质朴,甚至可以说是土气。

多在路遥的老家清涧县取景,还原最真实陕北特色民居。

另一方面,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社会底层人民拼尽全力才能活着的生活状态,抓住了真实感,高加林和高双星因为高明楼的暗箱操作,人生从此颠覆。

虽然结局高加林放弃自己,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往山外走,但这其中的艰辛何尝不是用尽了他一生的力气呢?

难怪路遥说:人生道路虽漫长,但紧要处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万里黄河长无尽,遍地苍茫无人栖。

真实感把观众拉回到自己的身上。在那个年代,冒名顶替上大学不是凤毛麟角,互换的人生老一辈中很常见,直接引起共鸣。

视角转向年轻人,不管是当时的高加林因为被冒名顶替后辗转各地谋生,还是高双星进入与之不匹配的上海浦东学院后决心学习,都与现在的年轻人努力适应社会不谋而合,就是年轻人的现状。

老一辈一口纯正的陕北方言,而年轻一代多使用普通话,这种处理方式既合理,也呈现出两代人思想上、行为上的差异,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年代励志剧,激发了两代人的情感的共鸣,两代人情感的碰撞激起了时代的火花。

中国是讲究血脉相传的民族,上一辈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下一辈有个好家庭,有个好事业。

因为自己生活过的辛苦,孩子能少吃点苦就少吃点吧。

“关系”推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故事的冲突在一次一次找关系的过程中被逐渐激化。

1984年,高加林是高加林,而高加星却也变成了“高加林”。

高加林的故事就从这里被改写。

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高加林是家庭贫困,学习优异,村镇远近闻名的“状元”,高双星是学习上平平无奇但是有个好爹的“幸运儿”。

在这一年的前五年里,高家村没有走出一个大学生,这就导致全县的村民都在期待今年考试的情况。

高加林以全县第一的成绩通过预考,他是远近闻名的高材生。学习用功,人也聪明,考上大学那是大有希望。

但是对于高家村村书记高明楼来说,这明显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高双星考上大学,走出这片黄土地。

在县长表彰接见预考前十名的时候,高明楼想方设法让高双星在县长面前混个眼熟。

哪怕知道高双星上大学大概率是没希望的,他也想打擦边球,走走捷径。

碰巧发现县长是老熟人,高明楼还有恩于他,这为后续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果然,不出所料,高加林成功被上海浦江学院录取,最后如愿以偿上大学的却是冒名顶替的高加星。

村书记高明楼阴差阳错拿到了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书,加上村里在整理户籍档案,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高加林家的户口本。

天时地利人和。高明楼略加思索,眼骨碌一转,索性直接让儿子高双星冒名顶替高加林去上海上大学。

后来高明楼帮高加林找了一份代课老师的工作。虽说是代课老师,但也算不上体面,工资低,待遇就更不用说了。破烂的教学楼,连桌椅都需要学生自带。

这样的环境,高明楼自知算不上好。假设高双向星没去上海,他给自己儿子找的绝不是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或许是内心的愧疚,他迫不得已给高加林介绍一份工作,缓解面对高加林以及其父母时的慌张。

这也只是让自己活得更加的心安理得,弥补偷盗的事实。

见识过高加林对国家社会制度的侃侃而谈,让他惶惶不安的就是高加林非池中之物,还是要想方设法把高加林留在村里。

剧情开篇,就展示出了八十年代陕北广袤无垠的黄土地,即使盛夏绿树如茵,也掩盖不了这里就是一个被黄河冲刷得千沟万壑的小山村。

从这里不难看出,那就是想从这出人头地,走出去,难啊,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考上大学。

也就是我们现在常提到的那句话:你现在好好努力,考上大学就好了。

即使过了四十年,中国经济腾飞发展,读书,考大学依旧是普通家庭的出路。

两个十八岁的少年迎着烈日,飞驰在通往中学的盘山公路上,即使身着朴素的衣裳,黄黑黄黑的皮肤,依然掩盖不了少年脸上应有的朝气。

少年们的嘴角肆意张扬,黝黑的皮肤是长时间结果风吹日晒的写照,我看到的是他们眼里的呼之欲出的少年志气。

立下赌约的高加林和高双星比试看谁先到学校。原本同行的二人心系约定,立刻分道扬镳,身影穿梭在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

车路的分叉犹如彼此人生道路上的分岔路口,是以后他们奔赴向不同的道路的一个预示。

一边是公路,一边是山路,结果显而易见。

高双星端坐在教室好一会了,铃声响起前一秒高加林才狂奔到教室坐下。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角反而来晚了,开篇就这样设计,包含什么深意呢?这里引起了我的疑问。

随着剧情往下发展,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二人的过程,

高双星选择的是一条平坦的沥青公路,虽然不笔直,但胜在道路宽阔平坦,被休整过的路基齐齐整整。

资质平庸的他,考不上大学情理之中,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典型的混日子人设,是我们很多年轻人的现状。

在得知高明楼的小九九后,他犹豫过。犹豫就会败北,机会就这一次,抓住了就能彻底翻身,摆脱贫困,抓不住可能一辈子就待在小山村里了。

深知一切的高双星,不顾一起长大的友谊兼同窗好友的情谊,选择了对他最有利的平坦之路。

后期高双星也意识到了上大学只是一个机会,原本资质平庸的他,要想留在大城市,在上海立足,只能选择奋发图强学习。

高双星的两次选择无疑都是把自己推向了和那天一样的平坦顺畅的大道。

相比之下,高加林的选择就复杂许多。

一是选择了一条沟高谷深的崎岖山路,身侧的路参差不齐,不平坦的路盘桓在几座山之间,车技再好也抵挡不住环境的劣势。

二是他家庭贫困,父母本本分分,一辈子只知道种地。

在二叔选调回乡的时候,想找他帮忙托关系找个好工作,正逢严查作风纪律的关口,加上高加林一家子的老实善良,这条改变人生的捷径只是摆设。

三是高加林性格的复杂性,贫困的生活让他自尊心特别强。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容易受挫,高考“失利”让他沉沦了好一段时间,包括后期转正名额被取代等等,都能看到高加林脆弱的一面。

四是身后比高双星多了一个变数。刘巧珍爱慕着高加林,她卡着点悄悄跟在他身后,每天掐着点守候着高加林。

预示着剧情发展走向,刘巧珍一直都悄悄跟在高加林身后,默默付出。

但是高加林无比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渴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在良心过得去的情况下,不放过任何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朴实稳重,能力突出的他很快就通过写稿子家喻户晓,不久之后他就通过笔杆子逐渐往山外走。

这时剧情的矛盾点出现了,

一边是青梅竹马默默陪伴的刘巧珍,一如既往的鼓励支持他追逐梦想,帮忙照顾高父高母也无怨无悔,另一边是学生时代就结识并在工作中志同道合的好友兼伙伴,犹如那年道路崎岖但依旧飞奔向往的未来。

从定档海报中也能看出,高加林在中间,右边是扎着两个麻花辫,挎着菜篮的刘巧珍,左边是穿着时髦,手捧书籍的黄亚萍。

性格坚韧又脆弱的高加林,在面对感情和职业抉择的时候摇摆犹豫,不断地摇摆倾斜。

高加林的人生路上,从高考“失利”开始,就一直走在被迫选择的路上,历经千难万苦,在时代的浪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拼尽全力终于在铃声响起前坐到位置上,正是他之后拼尽全力走出大山的样子,这也是时代的缩影,小人物凭一己之力,要多优秀,要多幸运,才能出人头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