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星“脱掉的衣服”,也曾是日本抵抗「欧美化」的进步文化
汪海林曾说:日韩台湾都产出大量阴柔的男艺人,是“失败者文化”的产物。
这话不假,不可否认,日韩台湾自然涌现了一大批充斥阴柔风格的男艺人,
他们无疑是“失败者文化”的活生生体现,但在当年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男星们毫不忌讳地褪去外衣,可不只是简单的一出“糗事”——
它是有进步意义在里面的。
我从这里拉开详细聊。
为什么在日本,脱掉衣服的男性是先进文化呢?一切,还得从日本二战侵略战败说起。
战败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不是军部倒台,而是天皇“下凡”成“凡人“了,日本的天皇在战败词中,承认了天皇也是人也是凡间的人。
这使得日本赖以生存的信仰在一夜之间崩塌了。
在过去的日本,天皇代表的是天子。
日本的国民也认为自己是天选之族。
而现在一切都随着天皇的坍塌而瘫痪了。
日本再度回到了明治维新时期,那种对于西方文明的窥视,他们是企图再强大的,所以在日本战败后,有着大量的美式的咖啡馆,美式图书馆...
就连日本电影——他们的选角也都是清一色的“眼睛深邃,高鼻梁,刚硬的身板为主”。
那个时候,日本电影里的男主角简直像是从一幅古老的油画里踏出来的,个个眼神深邃得就像在思考人生哲学,高鼻梁让人想起了天鹅在湖面上优雅地划出的曲线,而那刚硬的身板,仿佛是从岩石中雕刻出来的完美身材。
他们的外表,完全满足了人们对于那些画满铁血气息的历史教科书中英雄的想象。
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这些男主角在镜头前不仅是演员,更是那段历史和情感的代表,一个个刚毅的面容背后,承载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希望。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他们的长相都是向欧美人靠近。
在当时日本明星成功的秘诀在于:让人尊敬和崇拜两个特点。明星既得长得像国民所向往的欧美人,而且得完成类似过去“天皇”的自信建立。
汪海林所谓的“阴柔之风”,他说的好像是一股从天而降的阴风,把日本的风俗习惯吹得翻天覆地,把日本人的男男女女吹得没了个影儿,还把大街小巷的拉面店都吹倒了。
阴风吹走了一切阳刚之气,只剩下一片柔情似水的仙境。看来他是要把那位日本老板的“柔性管理”理论推广到全国民众,让每个人都成为一颗躺在阳光草地上的松软棉花糖。
然而,让我们稍微理性地思考一下——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
正是经历了战后的重建和快速崛起的时期,他们可没闲工夫去研究什么“阴柔之风”。
社会权威和危机意识改变了。
那是因为他们在努力走出过去的战争阴影,而不是在研究怎么把男人变得更像个仙女。
女性地位的上升,那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不是为了配合什么所谓的“阴柔之风”。另外,年轻人叛逆和自我意识崛起,这也跟所谓的“阴柔之风”有什么必然关系吗?
年轻人叛逆,那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会经历的阶段,不需要什么阴风来帮助。至于他们不再需要“尊重”的偶像特点,这恐怕更是从天而降的笑话。
观众想要什么,那是市场决定的,不是阴柔还是阳刚。我怀疑这些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好吃的快餐和便宜的手机,而不是所谓的“未成熟,惹人疼爱”。
说到日本的“阴柔之风”是在崇洋媚外的时代取得的成功,那就更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
难道他们是听了外国人的建议,决定变得“阴柔”才能成功吗?相反,日本的“阴柔之风”的文化是在那个过去崇洋媚外的时代,日本的一次成功的抵抗,这条路是他们自己走上的。
因为他们要对抗的是就是——
战败后,欧美的硬汉风潮对日本本土的席卷。
当谈及那段时光,虽然“阴柔之风”飘荡其中,但在那个时候,艺人们的成功并非单纯依赖于外貌和气质,他们同样需要完善的业务能力。
换句话说,当时需要的是完美的全方位表现,然而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瓦解,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人们开始不再追求完美,因为对于当时的日本社会而言,过于美好的事物似乎变得与现实脱节。人们需要的不再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偶像,而是那种能够理解并共鸣的个体。
如何能够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呢?故事成为了关键。于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先前那些完美无瑕的艺人们也开始涉足写真和广告领域,用个人的真实故事来贴近观众。
日本社会的转变,经济的起伏,都在催生着文化的变革。完美的外在形象逐渐失去了光环,而真实性和情感的共鸣成为了新的追求。
偶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而是一个在生活中有温度的陪伴。
偶像从神坛上开始走下神坛了。
而选秀的浪潮恰好在那个时代迎来了春风化雨。选秀并非仅仅评判一个人的业务能力,更在于选手与观众之间所能激发的共鸣和共情。
这一变革引领着男团的演变,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贩卖共情的“养成记”。男性的成长路径与女性不同,然而他们的弱点却成了销售的亮点。
男团们将“养成”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满足粉丝对于所需的情感共振。他们能够洞察粉丝的需求,将其渴望的情感和故事完美呈现。
常有人提起阴谋论,认为日本的“阴柔之风”是被美国所阉割的反抗精神。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出现只是催化了日本的变革,而日本自身内部的精神却是阉割了自己的原因。天皇制度的存在正是日本精神发展的障碍。
在这一制度的框架下,日本的文化与自我意识受到了限制,追求完美形象成为社会主流。而这样的环境,无疑抑制了多元和真实的表达,导致了“阴柔之风”的出现与发展。
日本的文化风格,不论是“欧美硬汉风”还是现今的“阴柔之风”,都紧密联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们随着大众需求的变化而演进。
然而在不同时期,
人们追求的背后始终是对于信仰的追寻。
天皇制度早已成为“日本国民分裂的象征”,而非“日本国民统合的象征”。当今的天皇制度导致了日本社会的分裂,将许多人陷入分歧之中。
实际上,他们并非被阉割,而是沦为了江户时代、小市民时代的被动回归。“养成记”的形式不仅赢得了日本民众的欢心,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这种娱乐传播形式有助于进行文化输出,激发了日本社会低欲望的一面,这在日本经济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日本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然而,正如所有文化现象一样,这些风格与现象都受到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脉络的影响。深入探讨这些现象的背后,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同时也要注意其多面性和多样性。
文化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只有通过全面的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影响。
因为我们肉眼可见的是——
这脱衣服的进步意义到了中国就变了。
中国的娱乐产业虽晚起,却因市场规模巨大,多以“借鉴”、“抄袭”为主要手段,汲取了日韩文化的灵感。从选秀到综艺到节目,中国娱乐产业沿袭了日韩模式,然而,“阴柔之风”在日本能成为进步文化的象征,为何在中国却未能得以通行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家们忽视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土壤,但却看中了其渴求的女性力量。中国缺乏御宅文化,但在日本却盛行。同时,日本的男尊女卑现象长期未得到改变,权威体系始终不容动摇。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认可的道德标准和接受度始终相对固定。
中国的情况不同。自清朝剪发易服以来,强调全民教育、扫盲和女权,中国女性地位逐步上升。尽管男性仍然主导社会结构,但与过去相比,我们已取得巨大进步。我们的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值得肯定。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对男性身体的审视带有一定的“彩虹”色彩,这可能会削弱男权的威权。因此,传统社会通常会回避对此种情感的关注。与之相反,女性审美更加注重细节,如皮肤、五官、身材等。我们的社会普遍认同具备明显男性特征的男性。
然而,强势一方的存在也意味着另一方的抗议。并非所有女性都偏好具有强大力量的男性。女性渴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源自家庭,还根植于天生的母性。她们希望从弱势男性身上寻找到这种安全感。正因如此,中国的“阴柔之风”在演变过程中出现异化。
站在性别权利的视角,我们可以将“阴柔之风”视为中国当代女性地位提升的象征,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然而,这种进步也可能带来一种文化危机。
在日本,这股“阴柔之风”是一种职业类型,是日本民族性和经济社会环境下发展的产物,是进步的时代的产物。
直截了当地说,在一个只有工作压力的平成时代日本和一个充满战争阴影,家庭受限、女性沦为慰安妇的昭和时代日本,你会选择哪一个?
自然是前者。然而,前者所带来的“低欲望社会”是存在的。但正是日本人选择了“阴柔之风”,不正是刺激低欲望的一种出口吗?
美国是否“精神阉割”了日本?
确实有影响,但这只是催化剂的作用,真正的变化仍在于日本国民的选择。千年的历史,如果短短几十年就能完全“阉割”一个民族的精神,那朝鲜半岛早就沦为废土。
相反,日本的“阴柔之风”似乎失控,但实际上一直在可控范围内。它刺激了日本失落一代的情感,激发了低欲望、低消费、低经济水平的社会。这种刺激对日本而言是必要的,构建一种“反常的欲望”,以应对压抑的性文化和不断升级的社会矛盾冲突。
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一种文化危机呢?这或许源自于我们并不需要一种“自带三分毒性”的娱乐文化来刺激中国的文化产业。
日本的“阴柔之风”路线无疑已经落后,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东西。既不需要用它来刺激经济,也不需要用它来激发国民欲望。
那还要留着它干嘛?
日本之所以选择走“阴柔之风”,是因为他们需要这样的发展路径,以激发“御宅文化”和“弱者文化”,让国民摆脱低欲望社会的困境。
与此同时,这也成为日本上层统治者缓解社会阶级矛盾冲突的一种缓冲带。然而,中国并不是处于低欲望社会。我们不需要那种“脱衣服”、“阴柔之风”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此外,在日本和韩国,娱乐圈有着严密的等级秩序。明星是明星,演员是演员,偶像的地位位于娱乐圈底层。有趣的是,在中国这个畸形而不完善的体系下,情况完全反了过来。
现在,明星成了直播带货的主力,偶像则频频登上荧幕,演绎着魔幻现实主义。这样的现象或许正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尝试,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但也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在探讨“阴柔之风”的影响时,我们必须分清其表现和潜在动因。若仅限于行为举止上的某种风格,其影响尚属有限;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有些人借女权主义思想和政治背景之名,高举旗帜,宣扬性别认同的多元性。
这其中,某些资本家意识到我们正在崛起,潜在的内向消费趋势逐渐凸显,于是他们设想了一个“阴柔之风”的幻景。
然而,这种创造并引导的文化氛围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我们的年轻人,或许正在失去的是日常生活中面对困境的勇气,缺乏面对失败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风格的变迁,更涉及到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传统精神的逐步遗忘。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之殇。
“牧羊女”丁岚的悲哀:自毁前程弃国籍,离婚30年后她后悔了吗?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81年,阳光刚好,微风不燥,17岁的少女丁岚从河南戏曲学校步入社会,成为河南话剧团的一员。她以为,初入职场的她会有一个平静的起步,然而天意却为她安排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归宿。娱乐天地2023-09-28 17:37:180000赵丽颖一年工作300多天,到底为了什么?她终于说出来了!
赵丽颖曾经在《向往的生活》中就被爆出自己今年的工作时间长达360多天,自己一年仅仅休息三天,当时就曾有网友疑惑,如今的赵丽颖应经不是当初那个从农村来的小姑娘了,有了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能力,为啥还要这么拼命的工作?娱乐天地2023-05-25 22:59:030000同样演“黑老大”,张颂文、陈道明和王志文放一起看,看出差别了
文|美妙的探所编辑|美妙的探所前言:“黑老大”的角色作为警匪片和动作片里比较重要的角色,不少的演员都曾经尝试过,其中也不乏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但他们出演时风格各异,有“细节狂魔”,也有“本色出演”,当然也有人的演出满足了观众对“黑老大的幻想”。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塑造的“黑老大”形象都有什么差别呢?6.张颂文娱乐天地2023-08-11 09:02:180000经典惊悚悬疑【漫长的告别】
娱乐天地2023-05-10 12:33:150000央视李瑞英:工作28年零失误,突接儿子坠楼消息,她含泪说出22字
提起央视的《新闻联播》,很多70后80后脑海中最先浮现的面孔应该就是李瑞英、罗京。1996年《新闻联播》决定采取直播的方式,为了稳妥起见,首次直播首秀的重要任务交给了李瑞英和罗京。李瑞英在《新闻联播》中主持了28年,她的主持生涯无一错漏,被众人评为“铁嘴”,她担任过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前方记者,也担任过国庆60周年的现场解说。她是“全国最佳新闻工作者”,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女性”。娱乐天地2023-04-16 16:33: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