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76

王心刚的演技,不如冯喆?

娱乐天地2023-12-02 08:40:230

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王心刚的演技怎么能赶上冯喆?#

而且大家的发言还很踊跃。

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毕竟这两位昔日颜值逆天的银幕男神,都是我最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他们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在银幕上最帅气的两位男明星。他们都以高颜值取胜,在老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全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们所主演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过。

这个问题是:王心刚的演技,真的比不上冯喆吗?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对他们的认识。

一个演员演技的好坏,除了表演天赋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角色的理解,和对角色所处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角色性格的形成,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而这些,都需要演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用一句话表达,就是都需要积累。

不同的演员,因为各自的人生的经历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形成的世界观不一样,那么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认识,一定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冯喆和王心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实际上是属于两个时代的演员。

冯喆是和赵丹、石挥、孙道临等同时代的男星。而王心刚,则和于洋、庞学勤、郭振清等一样,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电影演员。

冯喆比王心刚大12岁。

他192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拥有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位,而母亲则是武汉大茶商的女儿。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言谈举止,到行为礼仪,都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规范的引导。

所以我们看冯喆在银幕上无论扮演什么样的形象,都显得彬彬有礼,不是没有原因的。

而王心刚则于1932年1月1日出生于辽宁大连。他虽未出生在一个大富之家,然而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家教比较严,总是教育孩子凡事低调不张扬,“路径窄处,须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须减三分让人食”。所以王心刚虽然从小就爱好文艺,可与别的喜欢显摆的同龄人所不同的是,他一向都显得内敛而谦逊。

而这,也大概是无数影迷最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冯喆在中学毕业后,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音乐,但因为战乱,他不得不休学。又因为喜欢表演,所以在好朋友韩非的推荐下,他进入到了上海剧艺社做演员,在舞台上出演了多部话剧,磨炼了自己的演技。

后来,很多网友都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银幕上的那些演员,表演基本功都很扎实,演技也耐人琢磨。我想这可能与他们大部分都经历过严格的舞台训练和表演实践,有很大的关系。

王心刚也是先从话剧演员做起。他17岁那年高中毕业,参加了在沈阳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然后他就进入了部队文工团,成了抗敌话剧团中的一员,在多部话剧中出演角色。

冯喆和王心刚都拥有出众的外形,他们那俊美的面庞,都仿佛是专为“大银幕”而生,经得起特色的考验。所以在冯喆26岁那年,他就被上海的多个电影剧组选中,从此在影坛崭露头角。而王心刚则是在24岁那年,被长影厂的广布道尔基所看好,并因为在电影《寂静的山林》中出演男主角冯广发,而声名鹊起。

他们都是一出道,便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和无数影迷的喜爱。

冯喆所处的那个时代,上海的电影业正处于劫后逢生的发展状态,各电影厂都摩拳擦掌,争取拍出好影片以占领更大的市场、赢得更多的观众。冯喆因此得到众多展现才华的机会。他在《裙带风》、《忆江南》、《恋爱之道》、《风雨江南》等影片中都有出演角色,并且小生、老生都演过,积累了经验,拓宽了戏路。

而王心刚出道的时候,正遇上电影界大力培养适合扮演“工农兵形象”的年轻演员。王心刚长得帅气无敌,又是军人出身,银幕形象正气凛然,正是当时大银幕最需要的类型。所以他演完《寂静的山林》,就再未回到抗敌话剧团,而是一部接一部地拍电影。直到1958年,他调入八一厂,成为了专业电影演员。

冯喆在50年代初,经历过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他虽然表演基本功扎实,而且戏路很宽,可塑性很强,然而他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演员,身上难免沾染一些必须根除的东西。冯喆对此表现积极。他努力改变自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电影的创作中。

1952年,他在上影厂拍摄的大片《南征北战》中出演了高营长一角。这是他所塑造的一个全新的银幕形象。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专门下部队锻炼,体验生活,从许多官兵身上,找到了人物的影子。结果,《南征北战》上映后,冯喆扮演的高营长,立刻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此后,冯喆作为上影厂演员剧团的主要演员,又出演了《淮上人家》、《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记》等电影,扮演了农民、游击队政委、公安侦察员、骑兵班长等角色。他的表演朴实无华,又真实可信,他由此成为了全国观众最喜爱的电影明星之一。

而这时的王心刚,似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成为八一厂演员后,他立即成为力捧的小生,接连在《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等电影中出演男主角,而且无一例外,全都是英气逼人的军人形象。这使他拥有了“银幕第一小生”和“银幕军人专业户”的称号,受到无数影迷的追捧。

1962年,王心刚还被评为了“22大明星”之一。而同样拥有精湛演技的冯喆,却榜上无名。因为这时的他,正遭遇着人生中最严重的挫败和打击。

1960年,刚刚主演完《沙漠追匪记》的冯喆,突然被传出“街头追女”的绯闻。尽管冯喆百般解释,但莫衷一是。大家对这件事似乎都讳莫如深,谈起来也都言辞闪烁。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冯喆被安排去了远在西南的峨眉电影制片厂。而当时的峨影厂,还并不具备拍摄故事片的能力。

此后冯喆又主演过两部影片,一部是上影厂拍的《金沙江畔》(冯喆出演这部电影属于临时顶替。因为原定在影片中出演男主角的赵联,在四川拍摄外景时,有强烈的高原反应,所以剧组不得不赶紧找峨影厂的冯喆来救场),一部是西影厂拍的《桃花扇》。在峨影厂,冯喆也仅在一部纪录片中担任了解说。

冯喆在峨影厂的那段时间,他经历了人生中最为苦闷、难熬的时光,他思索过、迷茫过,也挣扎过。这一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其实都是深刻的生活体验。如果用于以后的艺术实践,那么他所塑造的角色,一定会更加生动感人。

然而他却再也没有机会了。1969年6月2日一早,冯喆突然被人发现已上吊身亡,死因至今未能查明。他当时年仅49岁。

王心刚在特殊的年月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戏可拍。1965年在《秘密图纸》中出演过陈亮一角后,他直到1974年才重新出现在电影《侦察兵》中,出演侦察兵郭锐。这时他虽已人到中年,但银幕风采不减当年。

王心刚比冯喆更为幸运的是,他在晚年仍获得了良好的创作空间。他在《绿海天涯》、《伤逝》、《知音》、《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等电影中都出演了男主角,演技愈发成熟稳健。2006年,72岁的他,还出现在了电影《我的长征》中,令观众倍感亲切。

冯喆和王心刚,因为人生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表演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冯喆受40年代演员们的影响比较大,那时候的演员,在表演上大都讲究优美风雅,清新脱俗。解放后他又逐渐形成了自己朴实、隽永、含蓄的表演风格。

而王心刚是部队培养起来的演员,表演中规中矩,又因为他成长于“工农兵形象高于一切”的时期,所以他的表演更具有时代特色。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所塑造的银幕形象,都很深入人心。这一点毋容置疑。

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重不重要?

当然很重要。

因为演员的最终任务,就是以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和工具,来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而冯喆和王心刚,显然都是以俊美的外形所取胜的好演员。

冯喆身材高挑、眉目如画、温文尔雅,兼具标准美男的阳刚和俊逸。

王心刚相貌堂堂、英姿勃发、眉宇之间充满刚毅之气,是银幕上百年难遇的“英俊小生”。

两人的气质也很出众。

而气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个性、行为方式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银幕上所看到的冯喆和王心刚,他们实际上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

冯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温和敦厚。

无论是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沙漠追匪记》、《金沙江畔》等电影中扮演军人形象,还是在《淮上人家》中扮演农民,还是在《桃花扇》中扮演才子,实际上他都体现出了一股文质彬彬的书卷气。

我觉得这也是他的银幕形象,最打动人心,也最有魅力的地方。

而王心刚呢,他所体现出的玉树临风和刚毅坚定,以及矢志不移的军人气质,都令人过目不忘。这也是他能够成为“银幕军人”形象最佳诠释者的最重要的原因。

《海鹰》中的张敏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勐垅沙》中的江洪心怀坦荡、从容镇定,《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意志坚强、成熟稳重,《侦察兵》中的郭锐智勇双全、目光凛凛,《知音》中的蔡锷器宇轩昂、顶天立地……

这些军人形象之所以神形兼备,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王心刚本人的气质,为每个角色都凭添了无尽的魅力。

演技是什么?

演技就是身台形表。

准确来说,就是演员对不同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所展现的表情、眼神、体态、动作、语气等的全面把握和精准程度。

越是成熟的演员,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更为准确细腻。

如此说来,冯喆和王心刚,都算是非常优秀的演员。

他们都曾在不同的电影中扮演过中国军人的形象,但各有不同。

比如我们看冯喆在电影《南征北战》中所扮演的高营长,就与我们在当时银幕上所司空见惯的同类角色有很大区别。

后来,有人说他在《南征北战》中的表现太“温”,没有体现出一个部队营长的粗犷和豪迈。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冯喆的确并没有过多地从外在形式上去突显高营长的人物身份,而是深入到了角色的内心,去演绎高营长“骨子里的东西”。

转移途中遇见救助过自己的赵大娘时,他心情激动,但却并没有用夸张的语气和神态,来表现自己的喜出望外,而是用柔和的话语,和深切的眼神,来表达出高营长和赵大娘之间如亲人般的军民鱼水情。

这样的表现显然更加真实,因为中国人,对于情感的表达,一向都很含蓄。

从冯喆真挚的表演中,也让我们看到了高营长充满人性美和人情味的一面。

然而当张连长问:“上级要拉咱们到哪儿打呢?后面的敌人已经跟了四五天了!”时,他的语气又是那么斩钉截铁:“让他们跟吧,迟早会收拾他们!”强硬的态度又体现出了一个军人特有的自信。

还有他对赵大娘说:“我们早晚准打回来”时,那语气、那神态,又是多么的硬气?

所以,谁说部队营长就不能很“内秀”?

冯喆在表演时,的确很习惯“往里收”,然而这样却更能体现人物的心理。一个演员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我觉得这样的表演,才最高级。

此后,冯喆在《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金沙江畔》等电影中的表演,都具有同样的特点。

他的表演从不过火,但却总能准确地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定环境下的所思所想。

而王心刚的表演,又有很大不同。

他给我们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满激情。

尤其是在一些重点戏份中,他会通过多种手段,来强化和突显人物的激烈情绪,从而达到感染观众、震撼人心的目的。

咱们以他在《红色娘子军》中的表演为例。

红石乡娘子军连成立的时候,他所扮演的洪常青作为党代表讲话,他的语气是那样的慷慨激昂,他的神情是那样激情澎湃,他的眼中甚至饱含泪水。但观众却丝毫不觉得他的表演过火,反而因他的演绎而产生“共情”。因为他的表现,正是洪常青这个角色,所该有的状态。

还有启发琼花“放眼全国”的那场戏,洪常青讲起自己的身世。王心刚借用了砍椰子的动作,来强化角色的内心活动,当说到悲愤之处时,他会将刀子重重砍下去,以表达角色的满腔仇恨。

而当吴琼花问起洪常青瞎眼母亲的下落时,王心刚又借用仰头喝椰汁的动作,来诠释洪常青对母亲的思念,和誓要粉碎旧世界的决心。

还有最为广大影迷所津津乐道的“洪常青英勇就义”的那场戏,多么的感人肺腑?

那么王心刚又是如何演绎的呢?

当洪常青尚在南霸天狱中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已经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所以当南霸天前来对他审讯的时候,王心刚用坚定的眼神,来体现了洪常青坚不可摧的意志。

当南霸天厚颜无耻地对洪常青进行威逼利诱时,王心刚又用喷火的目光,和刚毅的神情,通过层层递进的情绪演绎,来体现了洪常青的钢铁意志和独立人格。

当恼羞成怒的南霸天,将洪常青绑在大榕树下,决定要“斩首示众”时。导演用了一个急速推近的镜头。王心刚在这个镜头里,神情有些微的变化,但眼神却始终威武不屈地盯着娘子军连队所在方向。这个眼神,多么准确,又多么感人?

还有最后,当大火熊熊燃烧起来,洪常青在大火中高声呼喊口号时,王心刚的神情是那么大义凛然,极具排山倒海之势头,而他的声音又是那么铿锵有力,颇具地动山摇之威力。这场戏,又令多少观众为之动容?

后来,有网友讨论过王心刚的表演,是否有“过火”之嫌疑?我认为并没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王心刚正是通过艺术的创作手段,才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和目的。

王心刚在后来主演的《侦察兵》、《知音》等电影中,用同样的创作方法,呈现了太多经典桥段。那些画面,像烙印一样,深植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所以,冯喆和王心刚的表演,虽有很大的不同,但谁能说他们的演绎,谁更好,谁更不好呢?

我欣赏一个演员的表演,还会特别留意他们在声音和台词方面的表现能力。因为这是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冯喆和王心刚的声线是有很大区别的。

冯喆的嗓音非常浑厚,且充满磁性。他的台词功底非常深厚,虽有抑扬顿挫,却又稳如泰山,所表达的语境和潜台词,都十分准确。

王心刚的嗓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就像山泉一般清澈明亮。他的台词处理也很有特色,对重音、停顿以及节奏等技巧的把握均恰到好处。这也是他每出演一部电影,就总会留下几句令人难忘的经典台词的重要原因。

今天,当我看到“王心刚的演技怎么能赶上冯喆”这个话题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两个优秀的男演员,他们各有各的好,又各具各的妙。就算稍有差异,却也难分伯仲。

他俩都属于令人敬佩的表演艺术家。在过去的时光里,他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银幕形象,给我们带来过太多的温暖和感动。因此我们将永远感谢他们。

那么说到冯喆和王心刚这两位昔日的男神,大家觉得,他们俩的演技,是否真的有所区别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网友和影迷进行互动。

80年代帅气男星 高颜值秒杀小鲜肉 为何与傅艺伟离婚后淡出观众视线

上影厂29位老艺术家最新近照曝光 69岁吴海燕仍是美人 顾玉琴变化大

图说珠影65年:曾经群星闪耀,佳片云集,为何如今只剩一声叹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