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0

《婚姻场景》:浪漫婚姻背后,用一场出轨揭开爱情真相

娱乐天地2023-05-08 19:18:240

距离瑞典导演英格玛.博格曼的经典剧集《婚姻场景》近五十年后,我们有了属于这个时代、HBO改编的《婚姻场景》

双主角洁西卡.雀丝坦和奥斯卡.伊萨克演出精湛,对手戏极其精彩;剧情大致依循原作,但巧妙更动人物设定、调整台词和细节,加强了外遇和爱情的戏剧张力、争执对峙的暴烈情绪,使整体节奏更加紧凑。

尽管因此弱化了原作里大量对话引起的哲思、幽微的心理探讨和自我转变,不过,也可视作新版和原作各自映照了该时代对于爱,对于自我与婚姻的思考和价值观,而我们从中窥见了时代的变与不变。

当年博格曼的剧集播映,引起广大观众的回响,瑞典的离婚率甚至在隔年显著增长。不过,与其说剧中对婚姻的写实和省思带来惊人影响力,不如说1973年的《婚姻场景》呼应了二十世纪中的存在主义、人文主义思潮,以及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

博格曼点出了婚姻里以爱为名的权力结构,拆穿了中产阶级的表面正经和粉饰太平,他要我们直视人和世界真实、无滤镜的样子,鼓励我们摘下假面,看见面具底下真诚而原本的自我──但也同时认知其艰难,并始终质疑所谓的真实与真我。

原作中,博格曼与两位主演丽芙.乌曼、埃兰.约瑟夫森,以坦诚深入的对话,呈现对婚姻的幻想,以及人与人的沟通鸿沟。

剧集一开场,结婚十年、育有两个女儿的约翰与玛丽安,在拍了几张貌似美满的全家福后,接受女性杂志采访谈论他们的幸福婚姻。过程中,身为教授的约翰自信自在,玛丽安则频频不确定地望向丈夫──其实玛丽安也是位律师,但显然家庭才是她人生的重心,待在丈夫身边时的她,比起自己、更关注约翰的自尊与感受。

不过,当约翰暂时离席,玛丽安猝不及防地直面爱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的提问,语气从犹疑渐渐坚定,答复里有身为离婚律师的慧黠与洞见: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爱是什么。」

「幸福是满足、别无所求,是希望此刻的状态一直维持下去。」

「和善、好感、幽默、友谊、忍耐、加上合理的期待,有这些就足够,爱就没那么必要了。」

婚姻里最重要的是爱吗?激情在爱里绝不可或缺吗?

玛丽安会给出否定的答案,约翰则认为是。这成为他们之间众多的根本矛盾之一,使得夫妻俩再怎么试图坦白沟通,终究是自言自语、各说各话,难以理解彼此的精神感受,表面共识也仅暂时缓和纷争。因此,即使玛丽安以约翰为中心,竭尽所能给出了她能给予的、几乎与爱无异的全心全意,约翰仍无法忍受没有热情和生命力的生活,演变至出轨

可是,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和矛盾,若是如此,沟通如何可能?理解如何可能?你能不理解一个人、却宣称自己爱着对方吗?

何况,这或许也不是约翰出轨的主因。

他在杂志采访空档,说起喜欢家中旧沙发、旧台灯,带来一种安全感的幻觉;喜欢巴哈《马太受难曲》创造出的虔诚和社群感,即使没有信仰。他也喜欢和家人相处互动,像重现童年、有种被保护的假象──约翰看穿了,我们确实喜欢并需要「家」带来的安心和归属,可是同时,整个社会对于「中产美好家庭」的构筑,却像那篇把他们的婚姻浪漫化到几乎与受访内容相反的杂志文章,虚伪可笑、并未触及一丝真实。

真实是他无比厌倦日常的有序和琐碎重复,厌倦凡事都要考虑身边每个人的眼光和感受;他处处感到局限,却只能不断逃避、自我欺骗。真实是生命如此苦涩空洞令他胸口发痛,他需要让自己真正感觉「活着」的炙热渴求,点亮一生虚无黯淡的平庸,烧尽一切陈腔滥调

所以,坦承出轨之际,约翰一再告诉玛丽安:

“不要再问你哪里做错了。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我们都别感到罪恶愧疚。”

但怎么可能呢?后来,他罪恶愧疚得发慌,和新恋人没过多久就又陷入相看两厌的,陈腔滥调。而玛丽安,在约翰一夜之间离家后,慢慢把生命重心移转回自己身上,她回溯成长经验,看清了自以为的温和无私其实是懦弱;她自问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揭开自已长期以来戴的面具,决心以更真诚而原本的自我展开新的生活。

约翰却说,我们打从出生起就戴上了面具,没有人能找到所谓真诚而原本的自我。玛丽安并不同意,不过也没关系了,如今的他们,分开多年、又成为彼此的偷情对象──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爱过吗?回不到最初的纯真与恐慌,但在午夜,世界某处,昏暗狭小的居室里,他们双手环绕彼此、依偎相拥,此时此刻,孤独蔓延,而爱也是。

连接着我们是否戴着面具、面具底下是否有某个更真诚原本的自我的提问,来到2021年新版《婚姻场景》第一个镜头。

我们跟随演员洁西卡.雀丝坦的背影,一路穿过凌乱匆忙的剧组现场,直到她在开演位置坐定,眼看她在场记板敲出清脆响声后(「Action!」),瞬间完美化身为蜜拉:女性、已婚,艾娃的母亲,四十岁,从事科技业,担任公司里的产品管理副总裁──当她下楼坐到强纳森身旁,接受「演进中的性别框架如何影响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研究生访谈,被问及如何定义自己时,她就是这么回答的。

性别、国族/种族、职业、年龄,透过类别和标签快速勾勒出的「身份形象」,正是现今我们最习惯用来介绍自己、看待自我,并以之与他人和社会互动的方式。这段博格曼原作里没有的、从「洁西卡」到「蜜拉」的简短开场,哈贾.李维导演自称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带入自身,让故事里的夫妻更有普遍性,但在我眼中,这似乎也成了现代社会的隐喻:

面对关系不一的人,身处各式场合情境,我们在一个个身份形象之间切换应对,而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任何一刻能脱离,拿掉一个的同时便换上了另一个。

这代表「自我」永远无法排除社会或他人的眼光和想像,我们永远在展演,独处的时刻亦然。这些身份形象不是可以戴上或脱卸的面具;这些身份形象就是「我」,真实而不虚假,再没有比这更真诚原本的自己了。

可是如果,令人在婚姻里感到疏离或压抑的,不是因为面具、没有什么可以拿下,我们为何仍感到孤独或窒息?我们又如何发展自由的可能、爱的可能?

在新版影集的设定中,蜜拉是职场女强人,高薪、经常出差,因此由从事学术工作的强纳森主要负责照顾女儿和家务,恰好与约翰和玛丽安代表的传统家庭性别角色对调。蜜拉与强纳森代表的现代婚姻关系,双方皆是平等独立的个体,相互尊重、各尽其职,看似运作得十分顺利,蜜拉身在其中却仍渐渐绝望至无法呼吸,走向外遇。

强纳森理性而压抑,蜜拉感性且情绪化,从意外怀孕到拿掉孩子,足以看见夫妻俩的问题:他们有能力透过缜密的利弊分析共同做出决定,却没办法体贴并承接彼此的情感需求。

这呼应了强纳森在研究生访谈中提出的婚姻观:

「婚姻是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本身。我们都在婚姻中有很好的个人发展,能专注于各自热爱的事业,能共同养育女儿、建立一个家庭。」

尽管强纳森对于人们用商业词汇如「成功」、「投注心力」来形容婚姻感到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但即使看出了,他对婚姻的观点仍并未跳脱相同的思维。

也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的婚姻能跳脱所处的社会运作方式和思维。

当年的约翰和玛丽安,是理所当然似地步入了自己、家人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幸福中产家庭的期许。而时至今日,婚姻童话已然破灭,商业市场下的个人主义却丝毫未动摇、甚至日益巩固,使得人们结婚和生育的意愿普遍降低,离婚率逐年升高,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期望也不复从前。

于是,蜜拉和强纳森的婚姻,更像是一种考察个人综合利益的双赢局面:他们的女主外男主内,亦非出于性别权力,而不过是能达成最高效率和效益的分工模式。

因此,尽管仿佛相爱着,他们的关系却更接近职场团队伙伴、而非情感上紧密相连的夫妻。直到蜜拉出轨,两人才恍然意识到这些年来忽视压抑了多少情绪情感,一时之间,所有爱恨委屈倾泻而出,所有该说、不该说的,毫无界线,近乎歇斯底里,狠狠伤害、再深深后悔,直到一切无可挽回。

浪漫婚姻背后,用一场出轨揭开爱情真相。

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婚姻,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爱,《婚姻场景》一幕幕,陪我们痛切走过一回。尽管教了也不一定学得会,总要等到浑身是伤、满脸泪痕地领悟了些什么,才明白过去有多可惜,而未来,却再也不可能像曾经那样去爱了。

很久以后,疗伤的漫漫长路始终还没走完,但如果某夜,我们还能并肩躺在心中画过美丽蓝图的阁楼,笑看早已不属于我们的「家」被别人妆点得闪闪发光,也许我会让你知道,你会让我知道,我爱你如昔。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