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8

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哈尔的移动城堡》,解读苏菲、哈尔的奇怪行为

娱乐天地2023-05-08 18:18:470

宫崎骏的电影相信已成为了不少人的「必看清单」,他笔下的人物就像被施了魔法般,为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吉卜力电影,笔者小时候最喜欢看《哈尔的移动城堡》,相信亦和许多人一样,被哈尔的颜值吸引。但长大后才发现,看似迷幻的魔法世界,原来只是反映了大家的内心。

这次,我希望以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哈尔的移动城堡》,解读苏菲、哈尔的奇怪行为。

故事的女主角苏菲是家族的长女,所以她认为自己有责任继承家业,留在父亲的帽子店里工作。尽管她心里并不甘愿留在这小店里度日,但她总是逆来顺受,就连妹妹蕾蒂都不禁问她:

「你真的打算一辈子待在帽子店吗?」

究竟为什么她总跟随命运的安排呢?心理学家Alfred Adler提出,出生排序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借此解释了兄弟姐妹间不同的心态和行为。

他的理论提到家中的第一个孩子通常会比较成熟、有责任感,也会较独立、有野心。而且学者亦指出长女相对长子较容易拥有养育及责任感的特质,证明女性比男性更着重家庭教育

倘若第二个孩子出生后,长子不再成为父母最关注的人,他们有机会衍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变得保守、感到不安全。相反,次子因被宠爱的关系,较大机会拥有叛逆、斗争性的心态,此也能解释为何最小的孩子往往会比较任性。

由此可见,苏菲身为长女,自觉有责任肩负家族生意,不能像妹妹那样任意妄为。

而Diana Wynne Jones的原著小说里亦解释,当时社会有一个传说:在一个拥有三个孩子的家庭里,最年长的人注定做什么事情都会失败,不会找到自己的梦想。因此这些谣言令苏菲更加确认自己是没有能力、不能打破命运的。

苏菲的这种心态亦受自我防卫机制里的合理化影响。人们经常会找借口去合理化一些我们不愿意接受的思想行为,继而说服自己去接受现实。所以,苏菲在片中一直合理化自己注定失败原因是因为自己是长女的关系,令她可以更容易接受自己不能离开帽子店、追寻梦想的事实。

或许看过这套电影的观众都会疑惑:为何苏菲在片中会一下子变年轻,一下子变老?

其实她的外表就象征着她内心的想法。细心的观众可能会观察到,即使苏菲在过程中变来变去,但整体上却愈变愈年轻,可见她其实慢慢地找回真实的自己。心理学家Carl Rogers在创立个人中心治愈法的时候,提倡了自我理论,说明「自我」是人格中很重要的概念,足以影响我们的思想及行为。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两种不同的自己,分别是「理想我」及「现实我」。

「理想我」是我们希望达到的自我形象或目标,但同时这个「我」亦是受外界影响而建构而成的。例如我们会根据我们认为应有的模样,以及大家应为我们应有的模样,去建构那个「理想我」。就如苏菲在视频开头受社会文化影响下,一直实践做别人眼里的自己,建构了她口中的「老人心态」。

而「现实我」则是我们真正的模样,那个「我」并非完美,但却是我们最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从经验中建立自我价值时,我们就能慢慢达到一致,亦即是缩小「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别,成为一个功能充分发挥的人。所以,当苏菲开始学会聆听自己所想,慢慢找回躲在深处的「现实我」时,身心都渐渐变得年轻,而最后没有变回来的灰色头发也就象征着这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哈尔,虽然有着帅气的外表,但他却十分在意自己的外貌,心里亦是个胆小鬼。他愈努力打扮,就愈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及害怕。同样地,那座移动的城堡亦象征着哈尔漂泊不定的心;他把居室装饰得十分华丽,其实正如他所说,是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我们可以看见哈尔或许有自恋型人格的特征,包括夸大自己的成就、需要过度的赞赏、认为自己是独特等等。但有别一般浮夸型自恋者,哈尔更像是脆弱型自恋者。

我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脆弱型自恋者有着很低的自尊、忧虑别人的批评,以及对生活满意程度低。所以他们的自恋特质是一些补偿行为,借着提高自我去掩饰自己的不安。

所以片中开头,金发的哈尔借着打扮自己,享受虚荣的生活来掩饰内心的迷失及焦虑。但当苏菲慢慢走进城堡,帮他清理了内心的伤痕时,他亦尝试开放自己的内心,做回真实的自己,也就是片尾的黑发哈尔。

的确,我们常常会受外在因素限制我们的去向,亦会因社会舆论或他人的意见左右了我们的决定。所以,我们总觉得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的限制。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限制了自己的人是谁呢?

从片中可见,当苏菲被下咒变成90岁的老婆婆时,她很快便接受了现实,因为这个魔咒给了她一个很好的理由抛开现实的束缚,找回真正的自己。你有没有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呢?当然,解开心里的咒语并不容易,但或许我们可以从认清自己所需,接受自己不足开始,慢慢找回内心的声音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