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9

通过纪录片《马头山之战》,见证一场民众环保抗争的漫长旅程

娱乐天地2023-05-08 10:13:250

相较于其他环境抗争的纪录片,黄淑梅的《马头山之战》以镜头的见证,述说了生活在一座泥岩山的居民,如何以行动将一场环境抗争,从凝聚民众力量到达成共识,从共识进一步走向庶民生态水质保育专家,再如何走上陈情抗争的旅程。

通过纪录片《马头山之战》,见证一场民众环保抗争的漫长旅程。

这当中,透过底层民众的分工合作,穿透环境抗争最为艰辛的关卡—环评会议的历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部述说环境抗争的纪录片,不如说是见证居民以行动护卫家园生态环境的纪实电影。

述说式的纪录片,通常以客观地描述挟带特写的镜头美学,企图在普世民主的价值下,表现纪录者尊重发展一方(厂商与官方)与抗争民众一方的平衡报导。通常看似要在创作上交出好的成绩,也易因创作优先的成就感,让创作者匿居于镜头后方,成为镜头美学的猎取者,从而失却与被拍摄者采行对等位置的反思。

彻底地说,记录抗争运动的纪录片导演,必须在介入民众抗争与举起纪实相机的挣扎中,进行每一步往前的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下,挣扎的矛盾将转化为驱动的能量;反之,如果都以设想好的态度,或者保持客观的姿态,看似平衡报导现场,将在现场失却作者与民众之间的对等反思状态;其结果,反倒形成以文明作为装饰,消费或掠夺弱小者的抗争。

因此,记录抗争的视频,倘使回到纪录者的原点,纪录本身就是一项行动;或者,更深地说,是一项具备社会变革意涵的文化行动。

《马头山之战》以见证者的纪录出发,回到见证者对于抗争民众的整体纪录。视频自然素朴,没有太多让人在美学上的惊叹与圈点;不过,叙述的见证性与纪实性,却让观众体会纪录者的初衷,始终围绕于抗争者的真实。

从这个面向出发,这部纪录片得以在创作上和发展所带来的牺牲体系,发生密切的辩证关系。也因此,我们有机会进一步探究:当官商勾结,让资本在生态环境面前无从刹车时,牺牲的将是怎样的生存条件下的民众?又是怎样的环境状态下的生态情境?这是这部视频非常值得看待的面向。

这个面向,提供我们有机会更为靠近:一部纪录片如何见证一场民众环保抗争的漫长旅程。这样的面向,对于服膺于依赖西方资本发展的台湾而言,是耳熟能详的情境;只不过,如何被指证,通常并非显而易见,却匿藏于发展的神话底下,直到污染已然发生或者尚未发生却已造成警示之际,直接或间接触动了「生态普罗米修斯」而洴发,接着便是抗争行程如何展开的纪实。

用这神话来比喻当代资本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运动的民众抗争,恰恰见证了护卫生态环境的大自然本身,像是「生态普罗米修斯」一般,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却历经受难的折磨。

如果,以发生在如今时日的生态环保议题看待,刚刚在一场公投中无法过关的大潭藻礁,就是最佳的案例。靠向发展的一端,总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赤裸着傲慢的身躯,让被压倒的另一方无法喘息。这一方恰恰是在发展下被牺牲的环境、生态与弱者,岛屿无法自外于发展的牺牲体系循环中,甚且更为恶化。

大潭藻礁恰是这牺牲循环的见证者。在日夜天光下,她,无声无息却默默记录一个靠海村庄的稻米,因为高银化工的废水污染而相继长出镉米:镉米运往市场,被迫回收,甚而有些已在彰化地带沦为毒老鼠的药物,听来骇人听闻却当真如是;母亲与孩子因而身心受创,汗水农民因而被迫迁移他乡,在自己的土地上流离失所。这是四十年前,发生在大潭海岸村庄的往事,历历在目,不曾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却在发展的神话中不断被官僚与资本抹去。

从批判性环保价值观出发,生态受难的议题始终是弱势者最为难挡的议题。因此,环境问题是阶级问题的来由,在这里生产出积极的意涵,进一步对于发展神话提出底层者无声的挑战,于是激发抗争的源头来自基层受难者或环境。这在藻礁生态保育,表现于无言的藻礁;在马头山,则出现在底层民众的抗争行列中。

纪录片《马头山之战》中记载了一段组织内部讨论的画面,其中提及閩南語「喇赛组」的事情:生动而富有民间能动性。「喇赛」原意为翻搅粪便的意思,引申为底层民众的挑战性话语,却翻转了原意,转化为战斗性突击队伍。的确如此,事情发生在参与抗争的居民中,有几些为底层工人,在一项关键性事件中,发挥了自力救济的环境保护能动性。

事情是这样的:马头山环评始终围绕于几个重点上:

其一,多样性生态干旱环境;其二,地下水源是否存在,丰富性如何?其三,地层稳定与否,将关系着废弃物处理场,来日是否带来污染高屏溪与二仁溪的风险。

当第一项生态情境被证实后,第二项地下水源的证实成了要点。开发废弃物处理场的富骏公司,因此埋下十数支没有钻孔或开塞的塑料管,想说这很难被居民证实水管的真实状况;岂料,马头山自救会的成员,却在几位自嘲为「喇赛组」的底层民众的合力下,成功将水管从地下拉出,证实其为未开筛的水管,自然抽不出地下水的实情。

在这件抗争民众延伸为「拔管事件」的事实下,行动来到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上:环境污染的受难者最常是底层无声的民众;马头上,却以底层民众翻转抗争事件的结构性进展。因此,环境问题一直与「见证」息息相关;马头山底层民众的「拔管事件」,即是一件鲜明的案例。

然而,在诸多生态与发展的不均衡天秤上,见证者也常遭殃成为受难者,藻礁是显而易见的案例。孕育地球上最为珍贵的生态;7600年,何其悠远,何其永续,又何其见证着岛屿海岸最为善良的因子;现在,一切都在险厄的边缘,潮浪退远时,钢钉利剑恰恰钉在栈桥下的藻礁上;总统来了,她说:藻礁没有被破坏。如果真是如此,难道真的是被牺牲的藻礁,妨碍了天然气运输,理应受钢钉利剑的铲除死亡而浮出礁尸吗?

公投的结果,其实更加证实了以发展挂帅的官方体系,挟其庞大行政资源。甚而在执行公权利的过程中,情绪勒索中南部无深入分析信息的选民:没有三接天然气工程的开发,就等着更多空污「恶灵」的降临。

这是生态受难的日子,也是人为迫害却无视谎言为害的日子:马头山如此,藻礁如此。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见到岛屿天光背后,阴暗的一整片夜幕,感到晕厥而忧惧。

此刻,当马头山居民,一如纪录片最后呈现的场景:继续为护卫家园而抗争之际,再次为我们见证了:在竞选期间允诺民众的官员,恰以食言的身姿放纵开发公司转以「新农业循环园区」的名义,继续将现代化的厄梦,嫁接在受环境污染胁迫的民众身上。

这也恰在提醒着:当我们转醒的时候,便是为马头山取得环境正义的时刻;也正是牺牲的藻礁生态系,吟诵再生的海洋之歌的时刻。

因为,受难者终将是最坚实的抵抗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