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3

赏析阿彼察邦的《记忆》,通过细节探索导演的真正用意

娱乐天地2023-05-08 09:40:560

赏析阿彼察邦的《记忆》,通过细节探索导演的真正用意。

基于某种共识,时常有人将观影的过程,比喻成灵魂出窍,仿佛踏入故事,即能摆脱肉身束缚,展翅飞往不一样的国度。诚然,声音与画面就是电影的经纬线,编织的各种光景,部分似曾相识,部分素未谋面。身处其中,我们跟着作品重新丈量世界,甚至穿梭到遥远的过去,稳稳接住某一段历史、迷失与疲惫。

电影《记忆》的导演阿彼察邦,则试图将作品铸造成一把钥匙,松转因应理性而紧锁的脑袋,或说激活、磨砺观者的感官,促使徜徉的过程,随着叙事堆叠同步抬升视野。对他来说,与其运用电影揭露故事的头尾,不如利用它诱导观众走出人类本位的思维。无序的非常规结构,冉冉溶解现实与虚幻的棱线,轻巧将人抛入奇想的云端,也让人在观影结束之后,明察、拾起日常的余晖魅影。

人们常说,记忆不牢靠,参杂太多的主观评断,要是按下倒带键,回放的往往不是走过的足迹,而是烙印于心的感受、喜好;甚者,受到染色的影格,还会变成扭曲的贪恋、自我陶醉,亦或是一种自欺欺人。回到作品,因应脑内音爆声响的频繁出现,我们很自然以为,这又是一部精神疾病作品,相似于《父亲》,任何涉及主观的叙事内容,都将因为反复无常的幻听症状,盖上一次次的退件。

所幸,电影不甘于此,拒绝散漫、懒惰地为角色粘贴精神疾患的标签;相反的,由蒂妲丝云顿主演的女主角,非但不是虫化的异乡人,还是一根天线,好比万物之间的节点,牵起整座断裂的世界,仅需触碰,即能侧耳听见──悠悠历史的细语。

自此,作品调性瞬间从现实主义,转换为导演擅长的超现实主义,并且一并打翻我们之于主角的假设与怜惜。本来以为该被照顾、拯救的弱女子,变成同理他者的共鸣之躯,而她能窥探的,可不只往昔的轨迹,还得以进一步捕捉当时的人心处境,就连逃逸、消散的环境音景,都能在脑海中凝固、再现。

以此来说,电影契合阿彼察邦长年的坚持,基于女性赋权的立场,否决了噤声的必要性,赏了傲慢的人类一记明亮的耳光,意即我们误以为的噪声、干扰,反而替人指出──通往灵性、归属、连结与真相的路径。这般寓意,令人不禁联想到《静寂的鼓手》,同样深受声音所苦,一为轰隆声,二为助听器造成的尖锐声,可到最后,原以为是缺陷的瑕疵之处,却也是宁静的所在之处,尽显侘寂之美。

不过,绕回音爆这个电影符号,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不是脑内分泌的妄想,会是恶魔吗?正如电影内提到的,寄宿于头颅内的糜糜之音,使人丧志、沉沦;又或者说,承前所述,更像是上帝的赐礼,代表着人类的进化与可能性呢?

当然,电影至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还丢出超自然事件,进一步涂抹更多的疑问,之于观众,仿佛刚开始摸清事理的轮廓,却又立刻被另一团迷雾包围,但迷失方向不全然是坏事。就洁西卡的境遇,若不是突然出现重响,探求之旅根本不会启程,也没有机会遇上老赫尔南,进而踏入不受智性统治的化外仙境,细细感受一隅方寸内的蓬勃、生机与哀痛。

换言之,从地心窜升的重响声,并非入侵、破坏的象征,而是邀请、叩门,恰似《偶然与想象》的巧妙意外,旨在撬开僵化的习性、姿态,好埋下新生的种苗。

再者,多跳出盒子一点,将片尾出现的异星人视为人类的祖先,朦胧的音爆,则能化作引路信号,意即催促洁西卡踏上寻根之旅的召唤。而这也说明,为何提到丛林传说时,这份声音会如此焦躁、激动,短短几分钟数次造访;毕竟,那是原初的胎动,只要生而为人,皆会想靠拢孕产自我的子宫,若以人类较为熟悉的科学面解释,这股冲动,正是被心理学家称为归属、认同需求的内在驱力。

为此,《记忆》就像一部非典型公路电影,犹比《游牧人生》,别出心裁地描述被排挤的异乡人,如何透过旅途,找到心之所向,并以天地为家,共融且共荣。

然而,为何是抽象的声音?而非具体的视觉幻象?其中的答案,不仅因为要复制导演的亲身经历,还藏有幽微的符号美学。首先,声觉相异于人类仰赖的视觉,来自于振动,若频率无法契合,就无法知觉其存在,这正巧彰显声音的本质在于侦查、沟通与互动。

讽刺的是,人类忽略这份本质,只记得发声,却没有记得同步聆听;存在但被忽略,全因为过于习惯提速递进日子的钟摆,无论是雨滴落地、闪雷乍现,还是微风划过枝叶的踪迹,尽数丢失了面容与声息。

诚然,声音是一种涟漪,带来的除了冲击,还能陆续绽放不同以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仅需阖上眼皮,竖起耳朵,就会被整个世界拥抱。所以,叙事的终点,才没有收束于征服、解决,反而向着谦卑、仰望前进,提醒我们开放心胸,融入自然、地球,甚至宇宙,接纳未知与好奇,借以加载万象共谱的生命乐曲。

故此,虽然节制表述,脱轨的心灵符号,却意外阐述电影主轴,默默溅起水花,也缓缓软化伪装、条规,还有既存的善恶遐想。终究,就整个生态圈来说,人的善恶道德不过一厢情愿,这也类似宫崎骏强调的自然信仰,人与环境的相处,不应该建立于管理、掌控,而是共处;唯有如此,在无穷无尽的生死消长当中,才能获寻立足的重心,随着地球并肩走往──满盈的句号,而非塌陷的空洞。

也因此,电影探讨的不只是人该如何存活,还包含人该如何与万物共存,这也是科技进步之下的阴影面,人类割弃腐坏的传统,但也掏空了和谐的智慧,不自觉就忘了该凝炼的,除了财富、进步与寿命,还有心灵的沈静。

至此,作品跳出导演的国籍限制,阐述信仰,却又不仅止于轮回观,这次的迁移,非但改变电影的语系,还让人领悟原乡以外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做为一种浪漫的漂泊,其中的体悟,跨文化适用。

恰如导演受访时自述,出走可能就是为了在异乡找到某种共通性,因而跟这颗星球产生更加亲密的接触,不管是前述提及的跃入神秘性、倾听世界,甚至回到个人,尝试跟不同的自我相处,皆能视为一种深具意义的维系。

基于上述整理,片中强调的触摸,还有记忆的交融现象,各有合适的梳理途径。前者,相似归返听觉这件事,依然在提醒人们活用身体的知觉,以避免被狭隘的眼光,囚禁了灵魂。后者,我们都明白,洁西卡作为一根天线,不论生死与否,只要见证往昔的样貌,藉由碰触这个仪式动作,就能装入脑海读取。

然而,早在意识察觉以前,超感知这件事就为洁西卡及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不光她游历天地的暗房,世界照样得以驻留,晕染洁西卡的内在空间。

由此可知,记忆不但没有刮伤、错置,还溶解了自我与他者的边界,汇流成一座广阔的汪洋,承载无数人的回忆、情感与骄傲,并且再再呼应共为一体的论述。

致幻剂,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除去医疗、娱乐用途之外,更时常与仪式摆在一起,不少人相信在心智、信仰与哲学启蒙上,其具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尔后,随着文明发展,逐渐也有人开始认为,艺术创作、观赏与体验提供相仿的效果,如沈浸感十足的《沙丘》、《异星入境》或《1917》,纷纷助人挣脱束缚。

本次的《记忆》同似上述作品,温柔包覆观众,亦如一把锐利的匕首,精准割开阻碍连接的隔膜──诸如叙事传统、视觉优先、医学治疗等等框架。

之于我,十分喜爱这部作品,纵然节奏缓慢,却仿佛坐上一趟思辨的过山车,绕绕转转,扩张视界的同时,步步提炼关怀以及信仰。说来有趣,放映结束全场鸦雀无声,形成一股巧妙的氛围、默契,似乎彼此都舍不得离开,这是一份静谧的片刻美好。

或许,电影之中,如雷贯耳的轰隆声,意味着宇宙大爆炸,一声又一声地膨胀,即在向这个包容人类犯错、迷惘与盲目的世界,致上最为真挚的敬意与感谢。

整体而言,《记忆》并非容易评价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且不好入口。对于部分观众,或许是出神入化的虚幻体验,但对于其他人,却是长达两小时的摇篮曲,昏昏欲睡。

不过,若是渴求新奇、惊喜,本作镶嵌大量哲思辩证,确实值得走入影院,尤其当中的声音表现,必得透过健全设备才有办法完整投入导演的巧思与细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