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32

对比原版小说,电影《读报人》的改编水平如何?

娱乐天地2023-05-08 09:36:040

在看汤姆汉克斯的电影《读报人》之前,我先读了小说版的《读报人》,至此一发不可收拾。引人入胜的小说叙事,自由、自在、自足,使我对电影版本越发期待。

故事中,10岁的乔韩娜令我好奇。她6岁时家中遭袭,父母被凯奥瓦印地安人就地杀死,来袭者掳走了她,抚养直到10岁,族人却深知收容一个白人儿童,会招来骑兵队的追缉,遂把她交易给白人。这样的背景下,谁能够饰演这样的小孩?

《读报人》基得上尉历险带乔韩娜回到近亲的家,沿路要以读报赚取生活所需,要提防印地安人,也必须抗制无所不在的法外之徒,还需交代特殊时代背景下北得州的舆论与风情。擅演喜剧的汉克斯,固然中年后顺利转型,饰演20世纪的各型硬汉都没问题,然而这是1870年的美国西部电影,他真的能胜任?

接下来,我将对比原版小说,审视电影《读报人》的改编水平如何?

他们才带她来,想以15件哈得逊四线毛毯和一组银制餐具的价值卖了她,最后获得4枚银币,他们会熔化银币制成手炼。是亚培里乌鸦的人带她来的……足足一个多公里的路程都听她一个人大哭。 ──《读报人》中译

假使不是先看了书,我不会感受到乔韩娜对于凯奥瓦部落的离情深重:6岁,她与亲生父母死别,10岁,她与养父母生离。电影银幕上,我只看见一个脏兮兮、神经质的金发女孩,不是书中那个矫捷坚韧、伶俐自信的乔韩娜。她在这世界上只能依赖基得上尉,然而,她凭什么信任他?

电影《读报人》大幅改编了原著的情节。

原著说,基得上尉读报时,遇到故旧布里特,他是个已获自由的黑人,受乔韩娜姑妈、姑丈委托,将女孩带回400英里之外的家,女孩却数度逃跑。由于太难搞定,也揣测路途遥远,恐不堪其扰,于是把联邦委托令转给基得上尉,50金币的差费也干脆移交;他过去和上尉在军中共事,知道他为人,也认为他是个老人了,不会对女孩行为不轨。

记住,这是美国电影,制片单位必须时时留意不涉及族群问题。电影中如果显现黑人畏难避责,有可能被指控为种族歧视。所以,电影一开始就安排原来的差使遇袭死了,基得上尉是路过偶遇女孩,看到派令,才带她去附近的小镇找主管单位,他们告诉他,印地安事务官要三个月后才会回来,劝他不妨自己带女孩回她的近亲家。

这时电影就很方便地开始了。沿途风景壮丽,但是编剧人忘了原著真正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女孩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电影中安排了女孩以树皮做草药,敷在马儿受伤的身体,其他就没了。观众看见女孩起初不肯坐车,宁可走在马车一旁,只觉得她好傻,却不会感受到,她不是在马车文明中长大的,走路对她而言比较实在,可能也是她多年来习惯的迁徙方式。

电影观众看到她讨厌城里的淑女装,要他人强迫才穿,原著里则具体陈述如此装扮对于她的不便,例如下雨天裙子下摆的蕾丝沾满了沉重的泥土等等。电影是来自所谓「文明人」的视角在说故事,原著则往往从女孩从小被教化的观点出发。因此,原著中有一段写及女孩在河中洗澡,印第安文化视为理所当然,却被当地良家妇女当成那种女人追打,电影当然不敢照拍,因为会变成特殊级别。

电影省略了原著太多细节,而精髓就在细节里。例如说,原著中基得上尉如何教导女孩使用枪支,并发觉她其实早已习惯于战斗,因为凯奥瓦印地安人本来就是善战的族群。电影里,女孩与基得上尉联合抵抗白人人口贩子时,女孩的种种机智反应,却令人感到突兀。原著中她单独一人将巨石撬开,翻滚而下砸死一人,电影里碍于白人文化的文化,不能准许小孩杀大人,所以安排成基得上尉从旁帮忙,两人齐力翻滚巨石。

电影决策者的许多考察,当然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投资。《读报人》毕竟是3千8百多万美元预算的制作,稍有差迟,票房立刻受影响,内容必须方方面面都「正确」,不致引起社会争议,才能够见诸图像。相形之下,原著作者贾尔斯倒是动机单纯,她只是想借着读报人的特殊遭遇,来重现得州这段历史中的族群关系。

小说中最令人心痛的一段,女孩有一天夜里突然逃跑,冒着大雨站在河边红砂岩上,向对岸迁移中的印地安人队伍喊话。但这些并不是她的族人,也听不懂凯奥瓦话,怀疑她有不良意图,竟朝她开枪,好不容易才被基得上尉用力拉扯救回来。这么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夜里,故导演中坚持以微光拍摄,删去印地安人开枪的桥段,没有交代女孩着急求援的因由,以致观众看得懵懵懂懂。

而原著书中所没有的,电影为了夸张效果,加了一段他们途中遇到龙卷风,女孩巧遇族人,并为基得上尉带回一匹他们赠与她的马。这样的天方夜谭,如何对得起原著?又如何逃得过影评人的利眼?

美国的西部小说,过去几乎不曾进入中文出版市场,或许应该感谢电影《读报人》引起出版人兴趣,使我们能够见识到美国拓荒史不同的面貌。

好莱坞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实在太深入人心,世人至今所知道的美国西部,恐怕还停留在例如约翰福特的《搜索者》(1950)、《双虎屠龙》(1962)、霍华霍克斯的《赤胆屠龙》(1959)、约翰休斯顿的《碧血金沙》(1948)或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1953)等超级名片所提供的意识与氛围。

甚至连汤姆汉克斯都太美化了《读报人》的主角。在原著里,他已是七旬老翁,体型清瘦,动作缓慢,汤姆汉克斯虽然发须皆白,体态仍结实有力。原著中的基得上尉经历过两次战争:英美战争与美墨战争,经营的报纸毁于战火,老婆已逝,两个女儿的婚姻也受到战乱影响,他以读报人为生,其实只是在残生善尽服务世人的残念罢了。他认为人的视野应该超越处身的环境,看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没有其他可能。这些,你都在电影《读报人》中看不到。

可以说,好莱坞只是在趁着原著《读报人》的销售佳绩,试图说服观众,这是一出另类的西部片。如果你喜欢西部片,或者如果你喜欢汤姆汉克斯,来看看他如何扮演一个西部的人物吧,保证你不会失望的。如果西部故事让你失望,至少汉克斯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相反的,原作者希望你注意的,却是故事中人与人的关系。原要将女孩带给近亲的黑人因为与基得上尉一起打过仗,信得过把女孩交托给他;基得上尉又交托给一位女士朵莉丝,由于她经历过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看到乔韩娜之后,甚至一度想收容她,养她长大,她发出这样的喟叹:

她本身就像洋娃娃,不是真的,同时又不是假的,我希望你懂我的意思。你可以帮她穿上任何服饰,但她还是一样陌生,因为她经历过两次生命。

(两次幻灭之后)她想问:『我的生命基石在哪里?』……他们的生命(成了)不完整的半成品,永远失落。

原著中基得上尉与乔韩娜的信赖关系,来自彼此容忍与相互学习,以及共同面对眼前的横逆。电影里,随着一段段场景的快速剪接,观众慑于声光画影,人与人之间那些细腻的互动不见了,我们最多是知晓了一个西部故事,无法感受到那些人、那些事中接受试探与熬受危险的这个多族群国家,竟是如此风风雨雨了两个世纪才长成的。

《读报人》作者曾在加拿大制作原住民广播节目多年,回到得州定居后,写过多本地方风味的小说与传奇,书中前页印着的基得上尉与乔韩娜的旅行路线,那些依然存在的地名,显示她有意提醒读者,历史距离我们仅咫尺之远,有心的话,你一定可以与历史相遇,并体会到它所带给你面向未来的力量。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