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7

一生积蓄临终全捐国家,周立波染病在京离世,发妻几度泪如雨下

娱乐天地2023-10-25 20:23:350

祖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而我们中国从古至今更是涌现出了无数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他们都对祖国有着难以割舍的神圣情怀。

大到国家领导,小到乡野村夫,其中有个比较特殊的人物,生前为祖国奉献一生,死后捐献一生积蓄给国家,这个人就是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周立波。

1908年,一个叫周绍仪的小男孩降生在了湖南益阳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因为私塾老师的身份在儿子幼年时期便给予了丰富的知识滋养,但也受限于收入水平在物质上略显清贫。

可能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倾心教导,幼小的周绍仪对“文学”培养了极其丰厚的兴趣,经常在读书中忘我,时刻不忘思考书中学到的经世道理。

1922年,周绍仪靠着勤奋努力升学长沙一中,在这所中学里面他接触到了旧中国初萌的新思想。

要知道,长沙一中有着像徐特立等一大批富有新思想的先进学者,而周绍仪也在这些名师的影响之下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后来,周绍仪见惯了国人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麻木,认识到满目疮痍的国家急需唤醒,于是毅然决然让自己深深扎根文学领域,努力和鲁迅先生一道用热血而清醒的文字唤醒沉睡中的国人。

前文提到的周绍仪,是周立波先生的原名,后来周先生借鉴了英文“liberty”的谐音给自己取名“立波”,不得不说周先生的名字还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精粹。

在周先生21岁的时候,他成功考入上海劳动大学,这段大学时光是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因为此时的他遇到了“革命”,并第一次接触并加入到了左翼戏剧家的联盟组织。

随后几年,周先生开始积极投身革命的怀抱,并致力于用文学的武器发动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陆陆续续发表了许多的“红色作品”。

等到1937年日本撕破脸皮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周立波也是毅然投身抗日前线。

当然,他也深知自己文人身板比不得前线战士,便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拿起手中的笔杆子化作最尖锐的武器直插敌人的咽喉。

身在前线,周立波多次化身战地记者,看遍了正面战场上我方战士奋勇杀敌和英勇牺牲的场面。

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力量后,他挑选出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写成文章来讴歌前线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无畏奉献,这也鼓舞了一大批身处敌后及敌占区的人民群众。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立波因为在文化战线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被组织上先后任命为《七七日报》和《中原日报》的副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周立波深耕抗日前线及抗战胜利后的土改变革,先后创作出了《暴风骤雨》、《湘江之夜》和《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等多部发人深省的作品。其中《暴风骤雨》一文更是堪称乡土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书中借助精妙的文笔绘写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土改的时代风采。

可就是如此伟大的一位乡土作家,却没有赢得生命的垂怜,71岁时便因病不幸在京离世,哪怕名医遍地的北京也没能从死神中挽救回他的生命。

在周先生临终之际,他仍然强撑着病体为自己立下遗嘱,内容是在他死后将捐献所有的积蓄给国家,不求名利,但求这点儿微薄的资财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最后一点帮助。

面对周立波先生的遗嘱,其妻子不忍地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丈夫,最终忍是忍不住,不由得悲从心来,泪满袖口。

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热爱,这份遗嘱也是丈夫对国家所做的最后一份贡献,他已经完成了为祖国奉献一生的伟大理想。

1979年,周立波先生撒手人寰。

而他的妻子在处理好丈夫的后事之后,将自己丈夫一生积蓄的800元捐给了国家。

就是这么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并不是什么战斗英雄,也没有为祖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特殊能力,但他依然做到了一个作家学者能够在专业范围内为祖国能够做的所有贡献。

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未忘记自己“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准则,积极投身乡土文学写作,为丰富我国乡土文学、纪念那段土改岁月贡献了仅有的一生。

也许,周立波先生没有做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因为特殊的身份对妻子和儿女的照顾有着诸多缺憾。

但我想说,周先生牺牲了小我,却为后世、为新中国留下了诸多倾注无数心血的经典作品,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从军阀割据,到日军侵华,再到后来的十年浩劫。

可能也正是这样丰沛的苦难史浇灌出了周先生这样一位“文坛大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