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89

成年人的社交边界:我不找你,你也最好别找我

娱乐天地2023-11-21 13:33:210

近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嘉宾聊到自己的家庭关系,主持人吴昕称,自己虽然和父母在一起,但基本主打一个“有缘相见”

图源:微博

此番言论,不仅让广大网友纷纷点赞,更是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亲密关系”,以及“社交边界感”的讨论。

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大家之所以会羡慕,正是因为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大都处于“越界”状态。

从小到大,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我是你妈(爸),我还不能xxx了?”

小时候被偷看日记,长大后被偷看手机。

即使早已经成年,但每次出门,父母也总是忍不住刨根问底:“你和谁一起出去啊?出去干嘛啊?“

如此窒息的画面,让年轻人无时无刻都在想办法挣脱。

近两年,关于年轻人断亲的话题,一直很热门。

此前,媒体报道了一个91年的女生,把父母、3个堂哥、1个堂姐和姑姑的微信和电话都拉黑了。

图源:《南方周末》

因为得了脑梗中风,需要人照顾,后续治疗也需要医药费。

因为父母离异,她向姑姑发出求助,对方表示“不方便承担费用”;

后来,他又分别和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发出了求助信号,等来的只有父亲的一句“你的事我管不起。”

而母亲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予任何回应。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原始的,当然也是最难的。

“断亲”的案例虽然听起来比较极端,但却反映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并非所有社会关系都有存在的必要。

互不打扰,或许才是缓解现代人社交冷漠最好的解药。

成年人,集体患上社交冷漠症

知乎上曾发起过一个热门提问:社交恐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些高赞回答,很好地概括出了大家的心声:

看到有朋友打电话来,心中一抖,根本不想接,然后在微信上发消息问他什么事;

懒得出门,怕在路上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真·大写的尴尬;

当着大家的面发个言,明明打了很多遍腹稿,但上台以后却不知道怎么说;

最怕有人过来搭讪,哪怕只是发传单的,也不想和对方有任何眼神接触;

在网络上很健谈,现实生活里却根本不想说话;

在海底捞被人唱生日歌,受到邻桌的注目礼,只想挖个洞把自己藏起来……

图源:知乎

这些所谓的社交,看似不起眼,但对很多人来说,却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去应对。

要么就选择回避,要是能不说话,就保持体面的沉默。

毕竟要是真坐下来唠嗑,很有可能会更尴尬,大家要么默契地看着手机,要么强自镇定,压抑着紧张和恐惧去“谈笑风生”,实际上都可以抠出三室一厅了。

而除了本身就害怕社交的人,还有一种人,本身社交能力并没有问题,但就是对所有关系都处于一种“躺平”的状态。

总结起来就是,我不去烦你,你也别来烦我。

图源:小红书

“社交”这件事,不是不能做,只是有时候不关心,也懒得维系感情。

比如一边抱怨没朋友,一边又心安理得地宅在家里,不想出门交际。

最近有网友发帖说,考上公务员的同学,从此就在网上查无此人了

图自:脉脉app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体制内的工作性质导致他们在网络上会更谨慎,但更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一种“社交冷漠”。

成年人为什么放弃社交

答案很简单:因为社交虽然能带来快乐,但社交同时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金钱的事情。

图源:《我的解放日志》剧照

而社交带来的快乐,往往和泡沫一样,很快就消散,没法持续下去。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做点自己真正享受的事情呢?

况且,你花了很多心思,交到的所谓“朋友”,有时候并没有什么用。

有网友分享,自己一位朋友在饭局上喝到胃出血,住了一周医院,那些和他同桌一起喝酒的人,居然没有一个来看他。

图源:豆瓣社区

现实真的很骨感。有时候你费尽心思去维系的关系,其实往往不堪一击。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很多人会觉得“多个朋友多条路”,然后为了扩大人脉,花费很多时间去社交。

大家往往在饭桌、酒局中称兄道弟、把酒言欢,好话跟不要钱一样往外冒,可一旦自己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人一个都看不见。

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交中的地位,往往是由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即便在酒桌上再能喝,生活中再热心,往往也很难从社交中获得功利性的收获。

所谓人脉,并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

当你身居高位,自然会有人主动和你攀关系。

就像演员黄渤说的,火了之后,身边全是好人。

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揭露的正是现代社交的残酷真相。

图源:微信公众号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话:“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然而,我们活在现代社会,很难避免与人打交道,而且和陌生人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打网约车要接触司机,叫外卖要接触穿着黄马褂的外卖员,寄快递也要和快递小哥打照面。

如果只是短暂接触,让关系停留在外部,大多数人并不会感到“社恐”或是冷漠,但如果对方想加你微信呢?

是不是马上头皮发麻了?

类似这样的无用社交,也很容易消耗成年人本就不多的精力和热情。

图源:《我的解放日志》剧照

而所谓“社恐”或是“社交冷漠”,无非是舍弃一些无足轻重的关系,为人生做减法,同时也为提升自己做加法。

一边惧怕孤独,一边想要边界感

有人曾经形象地说,人与人相处,就好像刺猬抱团取暖。

如果靠太近,会刺痛对方;如果靠太远,就无法御寒。

也有人说,大家都是一边害怕孤独,渴望有人陪伴,一边担心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成年人这种“既要又要”的心理,其实正是他们内心所渴望的“边界感”。

图源:《你在星期几出生》剧照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指出:“所谓边界,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翻译过来就是,我不来麻烦你,你最好也别来找我

这也许就是成年人社交的真相。

可现实中如果想实践,你就会发现,边界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没有人能真的活成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秉性。

但保持怎样的社交距离,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令自己舒适的尺度。

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这界限虽然有时候并不清晰,然而又是确定的。

希望你总能清醒,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