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

央视点名批评《清平乐》编剧,三点证明朱朱被骂并不冤

娱乐天地2023-05-06 18:35:570

《清平乐》已经播出一大半,目前仅剩20集左右。

观众的心情一直是“再等等,说不定慢慢就精彩了”,等着等着,心心念念的大怀吉和大徽柔终于出现了,但是剧情成了:怀吉是官家的影子,李玮在官家心中,张贵妃要做大宋最开心的女人。

为了大男主,《清平乐》的剧情显然崩了,连此剧的历史顾问都忍不住点赞一条指责《清平乐》情节乏味无聊的博文。

这不,一向耿直的央视电影频道(简称央小六)特地出了一期节目,还请来以毒舌闻名的编剧汪海林,共同探讨《清平乐》的编剧到底该不该背锅?

主持人率先发问:“《清平乐》评分骤跌,吐槽编剧该不该?”,随后汪海林接茬:“如果光从剧情方面着手,编剧被骂其实一点都不冤”。

不冤在哪里呢?

第一,大部分角色个性扁平化,人物性格不全面,着实没有魅力。例如备受争议的曹皇后(江疏影饰演),进宫前她落落大方,不惧人言跑去听学,跟宫内女子的循规蹈矩不同,曹丹姝见识多,性格开朗,有独立女性的气质。

结果进宫后,编剧刚刚把曹丹姝的人设立起来,就给观众来了个180度大反转,她变得小心谨慎、克己复礼,尽管身为皇后,此为曹丹姝必须要做出的改变,不过她个性中的闪光点不该被抹去。

准确来说,曹丹姝不像一个真实的人,她既可以上战场,又可以指导官家该如何作战,唯独不会处理感情,官家的亲近,她拒绝,官家转而宠爱张贵妃,她暗自嫉妒。

而张贵妃飞扬跋扈,整日疯疯癫癫,做事没有逻辑,还容易被贾婆婆挑唆。本来,这两人可以塑造成仁宗心中的红白玫瑰,现在呈现出一黑一白的对比,实在过于脸谱化。

汪海林紧接着提出一个观点:“人物扁平化,是不是演员没处理好?”,听他所言,很多编剧会考虑到演员自身的实力改剧本降低难度。

但是,王凯的演技自不用说,不论是神态还是台词,皆拿着古人的范,江疏影的演绎也挑不出什么大错,新人王楚然的眼神戏也还不错,更别提喻恩泰、刘钧等老戏骨了。

从官方晒出的剧本来看,此剧本更像是一部小说,任何潜台词、动作暗示都要演员自己领悟;再跟隔壁的《鹤唳华亭》比一比,高下立现。

第二,剧情进展缓慢,每一集的信息量不够,缺乏戏剧张力。注意,戏剧张力并非要求表现强烈的人物冲突,展现大起大落的情绪,而是指演出主体的行为能否引起观众的高度关注,剧中传递的思想能否激起观众的创作热情。

这一点,《清平乐》显然没有做到,很多集的后宫戏如同记流水账般,当观众不再期待接下来的剧情进展,不能沉浸式追剧,不知道该从哪个视角出发时,《清平乐》被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怎么说呢?生活是平淡的,戏剧则是浓缩的生活再现,也许一开始《清平乐》是想效仿《知否》,用平淡如水的笔墨描述盛家儿女的争斗,但编剧朱朱并不擅长写此类古装剧。

朱朱学医出身,写过《长大》、《外科风云》、《如果蜗牛有爱情》等现代剧,评分都不算太高,这次把这样的艰巨任务交给她,显然她有点力不从心。

第三,四不像,想要的太多,既写朝堂,又写后宫,即想靠近历史,走正剧风,又想营造出宫廷偶像剧的氛围。

一部剧的定位一定要清晰,琼瑶剧中讲武侠,武侠剧中写偶像,偶像剧中写历史,历史剧中讲言情……等等都会被观众诟病。

像《红楼梦》讲述贾府的兴衰无常,涉及的外部争斗点到为止,剩下的留给读者去猜;《知否》以宅斗为主,即便涉及朝堂,也仅为蜻蜓点水,《清平乐》既然把原著《孤城闭》的名字改掉,就要符合主题—讲述宋仁宗时期的清平盛世,那么后宫戏应该为辅,前朝大殿、名臣将相、文人墨客才是重点。

正如某位教授所言,如果她来拍《清平乐》,一定会砍掉徽柔与怀吉的戏份,仁宗成为绝对的主角,从他的视角出发,展现灿烂的宋文化,并把张贵妃升为女一号。

笔者认为应该把张贵妃塑造成一个困在四方围城中失意的女子,她以为赵祯一心一意爱她,末了才发现帝王最在意江山,含恨而终后赵祯追悔莫及,才封其为温成皇后。

这样的解释才贴近历史,观众也不会感到别扭。

不过,朱朱是《孤城闭》的书粉,不愿舍弃公主、内侍线,又在《清平乐》的命题作文下加了朝堂戏,以致于前朝后宫割裂感太强。

结语

《清平乐》之所以引起大众的讨论,就在于大家对它的期待太高,所谓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人才辈出的宋朝,美轮美奂的服化道,演员们的卖力表演,“《清平乐》我不想吐槽你,只是觉得太遗憾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