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35

娱乐脱口秀 | 米兰·昆德拉的歌单

娱乐天地2023-07-18 14:36:310

米兰·昆德拉去世的消息,让很多中国读者陷入怀念之中,因为,从80年代到现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一直受到读书界的热爱。人们怀念的方式各异,网友Musicjam怀念米兰·昆德拉的方式尤为特别,她在网易云音乐建立了一个歌单,收入了和米兰·昆德拉有关系的众多音乐作品。

米兰·昆德拉在成为作家之前,首先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一直在跟着父亲学习钢琴和作曲。即便开始写作之后,也依然处处透露出音乐的影响,他的小说采用了音乐作品的形式,比如众所周知的“复调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物的行动痕迹呈现出一种对位关系),还有他的《被背叛的遗嘱》则用音乐的结构方式来讨论文学的结构方式,以及小说的美学。总之,他对音乐的了解,丰富了他的小说样式,也提升了他的小说段位。

在网友musicjam整理的那个歌单里,他整理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笑忘书》《不朽》等作品中提到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肖邦《E小调夜曲》《降E大调夜曲》、莫扎特《魔笛》《安魂曲》、柴可夫斯基《四季》、舒伯特《冬之旅》《钢琴三重奏》、舒曼《童年情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对于一个作家,他的音乐品味,为什么这样的重要?为什么在讨论他的时候首先要讨论音乐呢?因为音乐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为纯粹的文学,而文学内在的结构和韵律其实也是一种音乐性表达。

当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前后,微博世界热烈讨论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距离,从文字、格局,直扯到政治观念,似乎中国作家和顶级作家之间隔着一个伤心太平洋。其实,中国作家只是不巧生在一个文学退场的此时此地,被冷落和蔑视,单论实力,他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如果一定要提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不妨务实些:他们和世界的距离,只是一张纸的距离,那张纸叫流行文化,特别是对音乐的了解。

每年由瑞典博彩公司Unibet开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排行榜上,呼声较高的作家,都和流行文化脱不了干系。曾经和莫言比肩的村上春树,早已成为流行文化的符号,更别提保罗·奥斯特、大卫·米切尔、奥兹,他们同时是影人或者乐迷。事实上,不光写作者需要跨界,需要谙熟流行文化的密码,甚或成为那个密码,电影导演更得有这种能力,库斯图里卡、昆汀·塔伦蒂诺、大卫·林奇、贾木许,都是著名乐迷,组乐队,或者出专辑,大卫·林奇为Julee cruise制作的几张专辑,至今也是迷音世界的经典,那些带有Lynchian(林奇主义)烙印的符号,已经被时尚界吸收,从高跟鞋到衣衫鞋帽。

我们的作家或者影人,缺少这种能力。作家唾弃时尚,鄙视流行文化,一旦写到酒吧和夜总会,提到歌手,必然是“搔头弄姿”“摇摆着跨部”,引用歌词,或者提到音乐人生平则经常谬误百出。本应是先进文化代言人的他们,至少在音乐、着装的品味上,没能和世界同步。电影导演,则普遍缺少指导配乐的能力,所以,年轻人对娄烨、宁浩、辛爽这种通晓音乐的导演的热情,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电影里,至少有摇滚乐。特别是辛爽,在《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里体现出的音乐能力,都是特别让人惊艳的。

原因不难想象,多年应试教育,艺术鉴赏力是奢侈品,流行文化被边缘化、被鄙夷,我们的作家只肯埋头苦写,全然不知,新的世界里,创作者其实得是个传播综合体,写作,只是第一步,是被人看见、获得文学声誉的起点,甚至是最微小部分。特别是在新时代,文学不仅仅意味着写作,而成为一个综合体的情况下,音乐能力更是每一个创作者最重要的能力。米兰·昆德拉的时代是这样,未来可能更是这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