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3

冯远征,针对的并非流量明星

娱乐天地2023-05-06 18:23:530

#如何看待流量明星高片酬#

前几天,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就“天价片酬”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想遏制这种情况,建立一个“演员职称”评估制度势在必行。

此言一出,各界议论不休,大部分人表示支持,甚至有人说:“流量明星吃红利的时代即将要过去了”。

怎么说呢?冯远征批评的是明星高片酬问题,而非流量明星,盲目地把流量明星等同于“天价片酬”的始作俑者着实不太公允。

在笔者看来,流量明星作为影视行业的一分子,他们拥有大批粉丝、影响力广,纵然演技稚嫩也会被观众青睐,他们的出现是市场的产物。而当影视剧过分追求流量、忽视品质的时候,“天价片酬”绝对会是行业良性发展的瓶颈。

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好好探讨一下—天价片酬的背后原因。

明星为何敢开出天价片酬?除了自身利益外,资本的追捧是重要诱因。自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突破100亿起,影视行业迎来了蓬勃兴盛期,很多不懂行的资方也要来分一杯羹。

由于专业度不够,他们以为只要有大牌明星坐镇,赚个盆满钵满都是小意思。翻看11年至14年的电视剧榜单及电影票房榜,你会发现烂剧、烂片占据多数。

在资本的裹挟之下,流量明星被推到风口浪尖,他们一方面被要求要对作品的票房负责,一方面要承担口碑崩盘的“口诛笔伐”。以《上海堡垒》与《诛仙1》为例,资方只把明星作为吸引大众关注的工具,剧本逻辑与特效、服化道皆呈现粗制滥造的状态。

纵览流量明星的相关采访,他们是愿意为了好作品而自降身价的,像李易峰闭关8个月潜心拍摄《动物世界》;吴亦凡跑去客串星爷的电影《美人鱼》。假设投资方的心思能放在作品上,致力于开发优质影视剧集,那么流量明星的片酬自然会降下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屏幕上的戏,总是那几个人的面孔。

如今,我国的一线大牌不超过100位,一线流量不过10位左右,更多人徘徊在18线,基于明星稀缺的现状,影视公司不惜砸钱来请他们好像情有可原。

但反过来想,演员数量真的这样少吗?实际上,每年各大专业院校毕业的学子不在少数,每年开拍剧集超300部,为何都没有他们的身影?这与影视圈行业不规范有关,没有一个正规的选角平台,缺乏监督与管理。

著名“毒舌”编剧汪海林曾在节目上直言:“电视台购片主任信奉唯明星论”,也就是说不在乎质量,只看重演员的粉丝量,只要大明星参与其中,价格立马翻一倍,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流量明星的片酬。

比如,积压3年的《美人私房菜》因郑爽、马天宇主演而被卫视高价买下;口碑跌至及格线以下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单集1525万,成为慈文当年最赚钱的项目。

当然,除了电视台,网络播放平台也以明星热度为第一参考指标,正如某位业内人士所说,“这个剧是谁演的?”比“这个剧是谁导的?是谁写的?”更重要。

如此看来,流量明星躺着赚钱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化娱乐产业真正市场化仅20年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传统产业将目光投向影视圈,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圈也成为当今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于是,热钱大量涌入,整个行业看上去一片繁荣。但实际上,投资过剩必然会带来行业泡沫,以致于乱象频出,明星高片酬就是其中之一。

对内,几大影视公司竞争激烈,陷入“抢人”大战;对外,票房造假、买收视率、买热搜、过于营销成为常态,“流量”二字遮盖了演员的身份。

此外,非理性的“饭圈文化”正在危害行业生态,无论是“打榜”行为,还是粉丝的控评,都在一定程度上捧高明星。资方迷信粉丝数据,粉丝为明星营造“很红”的假象,最终落入“泡沫红”,流量明星的“保质期”减短,此番境遇下,他们被迫选择赚快钱。

在前面提到,冯远征提倡“演员职称制”,与此同时,片酬评估制也应提上日程。

现在,我国的影视行业尚没有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估制,演员片酬定价“天差地别”,部分人漫天要价,比流量明星更离谱。譬如去年《异乡人》剧组爆出杨烁因8000万片酬未到位而罢演。

所以,明星片酬“失控”一事,官方一定要出来控制,不仅是“限薪令”那么简单,最高上限与普遍标准都应出台相关文件进行明确规定。

韩国电视剧制作协会早于2008年做出改变,即单集演员片酬最高不超过1500万韩元(约人民币8万多);而在日本,演员的片酬会根据演技、收视率、观众看法做出综合评估。

不过,具体情况不同,我国的“明星天价片酬”问题需要各方的努力,从监管部门的指导到影视公司的自觉,都要一定时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