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40

韩国电影:从“韩流坞”到“犯罪片”,建构民族自我书写的出路

娱乐天地2023-06-01 02:59:140

2006年韩国宣布将仿照美国好莱坞,建立一所"韩流坞",以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从表象上看,二者都是经济秩序下的产物,企图输出本国文化资本,以谋求国际地位的提升,但从内涵上看,"韩流坞"既代表主动参与全球化互动的意愿,亦是不甘屈居于西方文化霸权下的反抗声音。

事实上,韩国电影作为"韩流坞"的一部分,也希望通过类型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建构民族自我书写的出路,而韩国犯罪片作为新世纪韩国电影的代表之一,将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发挥关键作用。

1984年是韩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点,韩国第五次修改《电影法》,从“符合国策的电影"旦到"具备艺术性并能给予观众感触的电影",新的电影法为韩国电影解绑并释放其创作自由度同时,也为外国电影在本土发行开辟了途径,好莱坞电影由此长驱直入。

1988年,好莱坞电影(《危险的关系》,美国、1988)率先在韩直接发行上映,一些以控制外国电影发行上映谋生的韩国公司陷入危殆,“导致了韩国电影很大的生存危机",叫并对好莱坞电影的自由化而感到不安。

与此同时,朴赞郁、奉俊昊等新生代韩国导演正处风华正茂之际,好莱坞电影的"闯入",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年轻导演求知若渴的内心。

而好莱坞对于韩国电影的影响远不仅于此,包括分级制度、经纪人制度等,可以说自1984年好莱坞进入韩国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和韩国电影的关系,就像两根绳子相互扭结一起,两股力量在韩国电影市场上相互羁绊、牵扯,既是危机,亦是机遇。

朱利安·史辛格在研究韩国电影类型的文章中,曾开宗明义地指出:“类型归属不能按图索骥,应该在评述的生动过程中产生。”

田简而言之,对新世纪后韩国类型电影的研究,不应照搬以往的类型研究套路,从成堆的文本中去总结归纳类型成规或类型经验。

它应当通过"评述的生动过程"产生,这自然包括对比式的研究方法,而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代表——好菜坞电影,自然而然地成为韩国犯罪片的参照对象,从而通过对比的"生动过程",以逐渐剥离韩国犯罪片的类型成规。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世界电影的研究范围内,对“黑色电影”(Film Nior)的困惑同样不比犯罪片来的少。

充满争议的讨论内容是,它究竟是一种风格还是类型?或怎样定义"黑色电影"中的"黑色"二字?是依据视觉与主题惯例?还是直面人性幽微的勇气?

黑色电影模式的出现,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不同于成熟的西部片、强盗片,好莱坞制作者在创作时根本没有意识到黑色电影作为类型的存在。

“迄今为止,似乎没有学者能确切地定义出黑色电影是一个“跨类型的现象”(transgeneric phenomenon)、一系列“突破传统的模式”(patterns of non-confomity)、一种“视觉风格”(visual style)、一种“母题”和“基调”(motifand tone);或者根本不是一种独立的影片类型。”

根据题材划分,黑色电影又明确涉及硬汉侦探片(《双重赔偿》,1944)、监狱片(《血溅虎头门》,1947)、惊悚片(《迷魂记》,1958)、黑色科幻片(《银翼杀手》,1982)等,也就意味黑色电影覆盖了一些固定类型电影模式,因此将其视为一种“元类型”,或许更为合理。

既然作为一种类型,它应该具备经验及惯例系统。类型惯例上,保·施拉德曾归纳七种黑色电影技法。

一、夜光布景或低调照明。

二、德国主义表现风格,斜线的运用。

三、为演员和布景提供同等的照明亮度,经常使演员隐匿于布景的黑色之中。

四、构图张力大于形体动作。

五、对街道上水的依恋。

六、对浪漫叙事的偏爱。

七、复杂的时空顺序。

除此之外,还应当包括J·A·坡莱思和L·S·彼德森所归纳的其他特征,如偏好低调摄影,并且通常采用直射光源,以创造一种"硬调子"的美。通过低调照明制造明部、暗部的强烈对比、反差,使脸部气氛出现“带有偏执的、谵妄的、威胁的气氛,产生一种典型的'黑色'基调。

“即利用近景或中景的景深镜头塑造一个"封闭的宇宙”。将人物放置于"画面中非正规的地方",并通过道具(门、窗户、楼梯、金属架等)将人物抽离,创造一个危险感与动感并存的构图等。

从以上黑色电影的惯例来看,新世纪韩国犯罪片确实借鉴了其中部分造型元素。例如《追击者》、《杀人回忆》、《黄海》对黑夜的迷恋;《那家伙的声音》在黑夜中明部、暗部的鲜明对比;《杀人回忆》、《抓住那家伙》对雨水或街头积水的表现;《孤胆特工》、《看见恶魔》中阴冷、低沉的色调。

尽管这些电影没有完全沉浸在黑暗世界中,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个或两个"黑色"元素,作为黑色电影的标识。这意味韩国犯罪片的作者们,谙练黑色电影的类型模式,以一种灵活、另类的手法完成对类型成规的突破,是《追击者》中拿着锤子和钉子的杀人狂魔;

是《黄海》中拿着大骨头杀人的黑帮头目;是《老男孩》中游戏化的打斗场景。

事实上,韩国犯罪片对黑色电影类型的改造,其中一点就是对血腥场景艺术性表达的变化,譬如电影《老无所依》中高压气简杀人时喷射出的血色喷雾状,是一种具有想象力的美感,夸张且写意,而韩国犯罪片的血腥场景则相对写实的多,不会刻意营造富有艺术气质的美感,自然的状态即画面的内容。

黑色电影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至今,仍有许多成规不断被颠覆,部分甚至被改写为新规,譬如对黑色视觉元素的运用,在如今许多黑色电影大师的作品中销声匿迹,比如(《冰血暴》,美国、1996)中寒风凛冽的白色世界;

(《老无所依》,美国、2007)喷射而出的血腥红雾;(《暗花》,中国香港、1998)中光怪陆离的都市夜景。包括新好莱坞后,"暴力美学"在一些经典黑色电影中的频繁出现,如《冰血暴》、《老无所依》、(《黑社会》,中国香港、2005)、(《狗咬狗》,中国香港、2006)等。

也涵盖邓双林、郝建教授所质疑的的观点————“大多数黑色电影中摄影机的运动很节制"Pl。

这些新突破、新改写,包括韩国犯罪片中对黑色元素的灵活运用,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既然现代意义上的黑色电影既然已经丧失了黑色传统,那么如何甄别这些黑色电影中的"黑色"底色?

需要承认的是,某些视觉主题、蛇蝎女人、硬汉侦探、乌烟瘴气的城市构成黑色电影的"黑色"标识,但仔细回忆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与当代的黑色电影的异同,如今有许多著名的黑色电影甚至称不上是“黑色”。

比如缺少蛇蝎女人的《老无所依》、《七宗罪》,但这类电影又被无数人奉为黑色经典。

试图阐明的是,黑色电影演变至今,以“黑色”视觉处理方式作为一种标准去衡量风格、类型已然不能满足电影的发展现状,或许,黑色电影"叙事所呈现出的绝望倾向和幽黯意识"才是如今黑色电影的决定性特征。

正如美国学者Lise Hordnes所说:"黑色电影是一种风格,同时也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环境的思考。它的叙事结构蕴含一种黑暗的世界观”。

四这类“黑暗的世界观”大都来自于暴力的悲剧,或宗教、精神病、神经分裂等社会异化所带来的悲剧性描述。

正如詹姆斯·纳雷摩尔所揭示的,“一种揭露野蛮资本主义黑暗面的反类型片(antigenre)。……最重要的是,黑色电影还制造了一种心理与道德的失控感,一种对资本主义与清教价值观的颠覆”。

Pl如《七宗罪》结尾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角色面对妻子死亡的绝望和愤怒,以及宗教杀戮所带来的压抑气氛,或(《禁闭岛》,美国、2010)对社会异化的黑暗氛围的传达。

黑色电影的“幽黯意识”与韩国犯罪片的“幽暗意识”,都蕴含着对现实主义粗糙情感的倾向与追求,原因在于“黑色的东西对所依存的商业空间具有自觉意识的排斥,这种排斥代表了与消费文化相对立的另一极,即黑色的存在。”

(““二者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自我书写,道德灰色地域的描述,以及对犯罪与死亡等深刻命题的思考、反思,获得了比一般类型片更少的修辞性、商业性特征,这也解释了黑色电影被誉为类型片中的“黑珍珠”,以及韩国犯罪片是新世纪韩国电影杰出代表的原因。

但细化二者对黑色观念的表达,黑色电影偏重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失落感,宽泛而言是对资本主义野蛮力量的痛恨,具体而言是揭露美国消费社会对面————黑色社会的存在。

而韩国犯罪片的黑色底色来则自于对“原始性”的质疑与警觉,由人性生而堕落到权力本质的警惕。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黑色电影的空间设定几乎固定在“现代性的”代表——城市,并在其语境中展开叙事,韩国犯罪片则不限于城市,乡村、郊区亦可。

“经典黑色电影和此后的新黑色电影,它们同好莱坞主体保持既抗争又妥协的关系,它们极力区别于其他电影的娱乐方式,整体上也力图同消费文化保持距离,其中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它们宣称自己所呈现的是一个不同的、真实的美国——这一点还没有被‘出卖’。”

叫新世纪以来的韩国犯罪片,对好莱坞电影的态度同样如此,在电影产业、工业上,希望向好莱坞靠拢,在艺术性、思想内涵上融入本土文化,与好莱坞保持一定距离以谋求文化安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以民族的自我书写为出路,为西方、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韩国。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