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89

《人生之路》首播差评一片,观众理由出奇一致,央视也救不了它!

娱乐天地2023-05-31 21:40:530

1982年一部《人生》横空出世,轰动了世间,在褒贬之间亦成了路遥的成名之作。

文中高加林面朝黄土,可是骨子里的傲性,让他渴望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

他心中的困斗之兽,在犹豫之间亲手造就了农村妇女巧珍的悲剧。

出嫁的巧珍,却和喜庆的红色格格不入。眼泪打湿了红盖头的一瞬,让大家一度心痛不已。

这是路遥笔下的忧患意识,而这种精气神又演在了周里京、吴玉芳的影片《人生》。

片中高加林的痛苦和挣扎,那种既不想舍弃庄稼人的淳朴,又留念城市的喧哗,才是路遥笔下的人生。

而不论是执着善良的巧珍,还是在压抑下陷入自卑的高加林,都被吴玉芳和周里京鲜活地展现了出来。

那种令人叹惋的悲剧,也一度让人们心怀抑郁,又愤懑不公。

所以当1984的影片《人生》出现在大众面前时,成了几代观众的共同时代记忆。

这点足以在1985年的那场百花奖现场中有所验证——一万两千人站在雨中看电影节,影响力之深不言而喻。

路遥笔下的《人生》、周里京饰演下的高加林,早就被刻画成了经典,活成了一代人的青春启蒙。

所以当路遥的这部成名之作,近日再次登上荧屏时,读者一拥而上,为剧版的《人生之路》贡献了一波收视率。

但,真的很失望……

这并非是路遥笔下想表达出的《人生》,就连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高加林,都变了味儿。

这部《人生之路》真是糟蹋了一代的记忆!

开篇就是高加林(陈晓 饰)狂飙自行车到散架,后有巧珍(李沁 饰)开着大型拖拉机追赶。

根本没有年代剧的那种严肃感,也不符合陕北一带淳朴的风土人情,反而似一场闹剧一样。

在八十年代下,自行车作为奢侈的小资产物,是多少庄稼人的遥不可及,大多数人都是脚踩大地,步行上路。

可高加林却在自行车散架的一瞬间,仿若扔垃圾一样随意一扔,根本不是原著中那个淳朴憨重的知青。

况且真实的高加林家徒四壁、面朝黄土,又怎会有这么好的二八自行车。

而且巧珍开着这么凶猛的拖拉机,还追不上这个“狂飙者”?

巧珍虽是村中少有的富裕人家,但也不至于把拖拉机当交通工具一样烧着柴油。要知道,当时拖拉机是队里的集体财产。

再者来说,路遥笔下的巧珍,细腻温柔,是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典型农村女人。

可在李沁的塑造下,巧珍一点也不淳朴,三天两头开着拖拉机游离在村与县城之间,彪悍得让人没一丝看得下去的欲望。

可反观影版的《人生》,吴玉芳版的巧珍才是路遥所写的——金子一样的女人。

坐在高加林自行车后座时娇羞的神情,在河口送别前的泪眼朦胧,送别后的叮咛瞩目,一再让人心疼不已。

并非如今李沁饰演出的虎妞,单是巧珍的一个内秀,她都没演出来。

更别提塑造出一个接地气又带点爽快的陕北女性了。

那一口洁白的烤瓷牙亦是格格不入,实际上的巧珍连牙都不知道刷。

或许是想演出来“金子一样的女人”,可是这种过分的刻画,反而让人无法共情,既不尊重原著,更是对经典的亵渎。

既然想演出陕北韵味,就应该有点诚意,采用陕北方言。

可剧中却是全员普通话,反而少了点浓郁的陕北文化。

同样是改编自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在这点上,就做的很到位。

演员们一口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无疑是一大绝笔。

一句“小心俄锤你”,也一度带火了“西北锤王”孙少安。

所以说一部剧的成功,绝不在于多少流量明星与老戏骨的坐镇。

而是在有演技的基础上,还原出原著中想要展现出的精神内核,陕北文化就是路遥想展现的一个点。

在这点上,影版《人生》也传达的很到位。最具农村烟火气的,当是巧珍出嫁马栓那段。

老人仰天高吹唢呐、有年代感的红色窗花,吃席的人耳边上别着的纸烟,陕北村民将岁月刻在脸上的皱纹,无一不让人惊艳。

在一声声喜庆声中,似乎也将观众拉入了七八十年代的婚嫁场面中。

那是39年前的影片,可是39年后影视高度发展的今日,这部新剧《人生之路》,却用“黑”,来诠释陕北的庄稼人。

剧中不论是长期掩埋在贫瘠土地中耕作的忧郁知青高加林,还是生长在黄土大地的乡村姑娘巧珍,都一再成了黑黝黝的肤色。

可真实劳动人民的脸,从来都是红里透黑,黑里透黄的。

然而对经典的还原,从来不在于这种煤炭一样的脸,难道村姑就应该黑吗?

而且这种黑的塑造,与演员身上特有的精致气质,有着深深的违和感。

但是该着重刻画的场景,却一个也不在点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陕北黄土,在剧中成了铺满绿色基调的植被。

根本没展现出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完全丧失了路遥笔下的那种精气神。

哪怕是演员的服装,也不再有那个年代下缝缝补补的破旧感,时尚的气息很难让人共情。

剧中家家都仿若过上了小康日子,又何必花力气演出一种脱贫奋斗。简直是穿着现代的衣物,走煽情的老路。

可是它也没煽情半分,一改路遥笔下的悲剧走向。

既忽视了命运的沉痛,更淡化了苦难,也因此缺失了路遥想表达出的忧患意识,那种青年在乡与城之间的痛苦挣扎。

可之所以《人生》能轰动文坛,成为路遥的成名之作,就在于高加林作为时代悲剧的产物。

他不可自拔地陷入精神压抑、个性沉闷,那种梦想一再受阻的困局,让人在惊叹现实的同时,亦对命运不公的唏嘘不已。

一个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苦苦挣脱的高加林,何尝又不是我们自己。

所以《人生》才成了经典,周里京版的影片《人生》才具备了永恒的现实题材魅力。

但在这部新剧《人生之路》中,高家林、刘巧珍一众人,却走出了陕北农村,在上海拼出了一部奋斗史。

这种大圆满式的结局,早就没了那些震撼我们这些老读者灵魂的东西了。

要知道,人生是全方位的,酸甜苦辣也罢,爱恨情仇也好,无不穿插着悲剧。

可改变了路遥写作的初衷,改变了经典的立意,那就不再是轰动大众的《人生》了,更没有那种时代感与沉痛感。

况且上海出品的剧,又如何呈现出路遥作品中浓郁的陕北风情?

尊重经典首先要尊重路遥精神,原著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奋斗。

所以单从这点来讲,周里京影版的《人生》,巧珍的隐忍、高加林的徘徊不定,那种令人叹惋的结局,才让人热泪盈眶的同时,对人生有了更多的遐想。

因此深远的立意,才是众望所归。

可《人生之路》对经典的疯改,实在有狗尾续貂之嫌。

剧中还将浓墨重笔放在了高考戏份上。

在高考预热大会上,教育局领导为了动员学生,在台上扇了自己两耳刮子,真叫人看得目瞪口呆。

而且在七八十那个年代来说,不会有学校挂那么红色标语,更没有升学率一说。明明是个年代剧,却让人梦回2023年。

还有一个情节,实在让人诟病。学校里学生们点着红蜡烛,高加林家里的台灯却亮得晃眼,实在奢侈。

况且当时哪有那么多红蜡烛,更多的陕北农民只是熄灯后点着煤油灯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人生之路》曾取名为《人生路遥》,蹭经典的嫌疑不言而喻。

可刘巧珍、高加林是谁?

是路遥笔下的鲜活人物,是八十年代人们心中不可泯灭的经典,更是在其中引入了农村青年的归宿问题,而不容许被这样践踏。

这就好似西游题材的层出不穷,可再怎么制作都不如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周星驰的影片《大话西游》了。

但《人生之路》的海报一出,却特意强调“部分取材于路遥的《人生》”。

既然是对这部作品的疯改与续写,既然塑造的不再是大众心中的高加林与刘巧珍,又何必采用原名,来“盗”收视率?

编剧为何不自己写一个陕北奋斗史?

而且路遥的《人生》1982年才出世,这部《人生之路》却直接从1984年开始,简直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所以凡此种种,就注定了这部新剧缺失了真正的灵魂所在。

中篇小说《人生》,有着打动人心的东西,所以无须续写。

影片《人生》诉尽了时代的悲剧,所以我们更怀念1984年镶嵌在人们心中,那个仿若从剧本走出来的高加林。

#头条创作挑战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