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21

8位演员,5万美金的成本,5个晚上的拍摄时间,诠释最好的科幻片

娱乐天地2023-05-31 18:44:230

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

通过光子纠缠的实验,确定了贝尔不等式在量子的世界中并不成立,并且开创量子信息科学这个新领域。

简单来说,这三位科学家证明了量子纠缠是人类文明所能触及到最奇怪的现象。

量子纠缠这个词的定义是,1935年奥地利物理科学家薛定谔,在读过爱因斯坦的论文之后给出来的。

而2013年一部以量子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惊悚片《彗星来的那一夜》,仅用8位演员,5万美金的成本和5个晚上的拍摄时间。

导演就制作出了也许是对薛定谔的猫和量子力学,诠释最好的一部电影作品。

复杂的剧情,各种暗示和伏笔的物理学知识,很多观众头昏脑涨。

这部科幻电影只花了5万美金就拍摄完成,对于那些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儿来说,这点儿钱还不够买盒饭呢。

导演花了整整的一年去构思整个故事,但是除了故事大纲人物设定之外,里面非常多的台词都是演员的即兴发挥。

导演布科特用拍Volg方式拍了一个看似格局很小,但却非常硬的科幻片。

推出之后大受好评,被誉为当年最出色的悬疑科幻片之一。

《彗星来的那一夜》在中文翻译中是十分绝美的,原片名叫《Coherence》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现象,这部片子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戏剧化诠释。

电影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实验,也就是:一只猫被关在一个密闭且不透光的盒子里,盒子里存在放射性的物质。

只要放射性物质发生变化,提前设定的装置就会操控锤子打碎毒药,将猫毒死 。

反之,放射性物质未发生,猫便能活下来。

在你打开盒子之前,猫是一种未知状态,只有你打开盒子猫的生死才能确定。

就有人引入了“平行世界”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就是说猫无论是生是死,其实都发生了。

只是发生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或者说多世界里。

在有的世界里猫活着,有的世界里猫死了。

世界的数量有无数多个,世界与世界之间并没有联系,这叫“退相干”。如果发生了联系,那就是“相干”。

彗星来的这个夜晚,包括平行世界发生了“相干性”也就是电影名字的由来。

电影在2013年秋天的美国奇幻电影节首映,并在同年也获得了锡切斯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剧本。

次年获得哥谭独立电影奖,年度突破导演。本剧的编剧也正是导演本人,又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处女座,不难看出导演的职业素养。

那么关于影片中的“平行世界”大家应该都想过或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有时在发生一件事情或者身处一个情景的时候,有个念头一直在你大脑不断重复:这地方我来过,这个场景我经历过。

那你现在是否敢想象一下,或许平行世界的你真的发生且经历过这件事呢。

当时《盗梦空间》上映后,不少人都观看了这部让人脑洞大开的电影。

并且诺兰导演拍出来了很多人总会设想的东西,关于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梦。

观看完影片之后大家甚至在琢磨 “如何证明我现在不是在一个梦里”“难道要永远循环下去吗”。

于是本片导演就帮我们实现了这个小幻想。

就好像在影片里,Emmy最后经过各种房子,最后选择那个最幸福的房子留下,总有一个平行的世界,事情是幸福的。

而这个选择的机会现在就在你手上,你又会如何选择呢。

在这个平行的情境中,众人环坐在客厅无限畅聊,Emmy拿着酒坐在Kavin旁边靠过去亲了一下。

而Emmy是著名的舞蹈首席,众人也没有被彗星的事件所干扰,一切都很好,相反在另一个世界可能就是完全相反的结果了。

结尾那一通拉回现实的电话,又让整个影片更添加了色彩,生活不会因为彗星而结束,又告诉观众,不管怎样,生活都在继续,这才是现实。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更像是一部实验作品。导演处女座便做出如此大胆的尝试。

完全不会受到奥斯卡这样的电影奖项的青睐,全程手持镜头摇晃又随意,构图也并不严谨更像是一个volg,让它的商业气息降低为零。

如此反而更吸引了发烧友的追求,针对片子的哲学思考和剧情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也是导演实验性的最好体现。

而导演就极为精妙把大众脑子里,深夜睡前一个人默默幻想的东西,讲成了一个故事,就这么展现在你眼前。

影片精彩的在结构和剧情的走向上来诠释了观点,如果本身这两点加持,可能都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电影类型基本框架并没有发生改变,是一个常见的方式:在一个空间内,如:屋子、列车、轮船,不同性格的人群汇聚在一起的情景。

很明显是走技术流的风格,所以片子在人物本身的挖掘没有做很深的说明,故事背景也没有交代的非常清楚。

但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性格,基本可以推测出大概,反而给观众更大的讨论空间。

但是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并没有局限于,多人困在一个封闭诡异空间中。

就如同《最后的晚餐》中,每个人都各怀鬼胎,为求生而揭露的各种人性。

创作者加进来“平行世界”和“量子物理理论”等哲学命题,整个电影的主题格调一下子高了起来。

《彗星来的那一夜》有更大的野心。

片名就是物理中很有名的“相关性”也可以理解为“相干扰性”,并且最后主题还是涉及到了dark version的人性面上来。

从剧情的角度说,剧情一直在进行中。

人物的行动缘由,故事的发展走向,没有一刻是在停止的,甚至说,每一个动作与选择,都慢慢地推动剧情走向了更大的高潮。

电影中的女主其实是可悲的,不管在哪个空间,屋子里的人还是他们,只是发生的事情有所改变,根本上还是人性的问题。

这个空间的自己能想到取代别人,其他空间的自己也能想到,被藏在身后的杀机,时时刻刻都会被揭露出来。

有一个被问很多次的问题:为什么要着急杀死其他世界里的自己呢,一起好好坐下来谈谈,相安无事,岁月静好等事件过去不可以么?

且不说真的“面对你自己”这种超出日常生活认知的场景,真的发生时你的精神状态能否接受,就算你能接受,其他的“你”未必能接受。

因为在存在多个宇宙、有无数多个“自己”存在的情况下,你没办法知道其中任何一个是否怀有好意,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你自己”。

在不知道他们的意图,不确定他们会不会伤害自己的时候,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先下手为强,这和《三体》里面黑暗森林是一个道理。

导演用了很长的部分把整个电影时空架构来给观众解释清楚:也就是说在彗星来临前,两个现象理论同时反应在大家面前。

在房子外面有另外一户红色荧光棒的自己,问题就是该不该冲过去解决。

那个装着照片和乒乓拍的盒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暗示道具,如果想看影片的可以多多注意。

随着字条的出现,主人公之间关系冲突的爆发,导致了平行时空开始交错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影片中的人物也开始发现了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剧情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平行时空中,无数无数个自己,在每一个选择点,作出的不同决定,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影中8位主人公面对不同事件时多次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每一次选择后就会衍生出一个新的空间。

因为多个空间不会退相干,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就开始越来越复杂,也因此结局最终走向黑化,尽显人性阴暗。

从导演视角出发,很难找到一个废镜头,连台词都没有废话。

虽然镜头晃且碎,但从一开始打电话,到女主角进屋,所有人开始交谈,每一句对话对应的都是交代背景与他人的关系。

手持镜头可能一开始的时候,会给大家一种很没用很啰嗦的体验感,但是越到后来越觉得导演的精妙。

通过镜头的视角的第一视角把观众拉进这个屋子来,而不是第三视角给人一种局外人的体验感,这就是平时聚会大家的样子。

平行世界也可能真的存在,和朋友一起出门逛街,可能去试衣间换件衣服出来就换了个人。

现实就是如此可怕,可怕到你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穿越了。

察觉不到事情的发生,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头条创作挑战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