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9

电影中的禁忌之恋

娱乐天地2023-05-04 16:45:180

“一切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它与权力有关。”

当电影在谈论性的时候,它其实在说什么

洛丽塔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只要我看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关于电影中的禁忌之恋,《洛丽塔》几乎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而有关电影的争议更多来自于改编的小说本身。中年男子亨伯特由法国来到美国准备租住寡妇黑兹太太的房子,当他看到海兹太太十二岁的女儿洛丽塔时一眼为她所打动。为了留在洛丽塔身边,亨伯特成为了海兹太太的丈夫,他在日记里疯狂的倾诉自己对洛丽塔的爱慕。

然而海兹太太看到了丈夫的日记发现了他对女儿的病态情感,羞愤难当写信给朋友谴责他的不耻行为,但是在寄信的路上不幸出车祸身亡。亨伯特前往夏令营接出洛丽塔,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四处游历非法同居的不正常生活……

借用一句对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的评价:“如果作家缺乏才气,那种情感看起来就未免太可怕了”。但即便小说作者纳博科夫在《洛丽塔》证明了自己极高的才情,但也无法忽视他所描述的“恋童癖”“情色”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

纳博科夫

这本小说创作完成于1954年,先后寄给美国四家出版社都遭到了拒绝,直到第二年才在巴黎一家出版社出版。批评者认为纳博科夫的写作超出主流社会的伦理道德,而辩护者则认为纳博科夫悲剧性的结局已经表明了作品本身的道德立场。

有关小说本身的争议进一步延伸到电影的创作中,《洛丽塔》先后于1962年和1997年被斯坦利·库布里克以及阿德里安·莱恩搬演到大银幕。不论是库布里克还是莱恩都必须应对其所归属时代的电影审查的要求,他们需要小心斟酌找到合适的表现情色的方式。

尽管库布里克在创作阶段积极的与纳博科夫交流并询问原作的意见,但实际上影片最终只是部分的采用了小说的内容。纳博科夫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库布里克是个伟大的导演,但他还是觉得痛苦和遗憾。

库布里克保留了原作的闹剧形式与悲剧的内核,压制了情色的内容。因为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物内心生活,而不是拍摄一部动作电影。性以朦胧的,隐晦的,甚至是嘲讽式的状态存在于他的影片中,暗示永远推迟到来的满足。

库布里克跳过了原作许多令人难忘的内容,这就让阿德里安·莱恩的二次翻拍有了充分的理由。在细节上阿德里安·莱恩通过对古老的冰箱、收音机、汽车烟灰缸的特写,重现了四十年代的社会物质生活面貌;并且保留了原作中库布里克删除的心理细节——通过对亨伯特的心理闪回,交代了他对年轻女孩潜在的病态的迷恋。这里的性是对蠢钝绝望中年人的诱惑与毁灭。

戏梦巴黎

中国观众了解贝托鲁奇多是因为当年那部大杀四方的《末代皇帝》,该片在1988年的奥斯卡上一举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等九项奖项,《戏梦巴黎》则是他在2003年的又一部抗鼎力作。

该片故事发生在巴黎,年轻的美国留学生马修(迈克尔?皮特)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的示威活动前偶遇姐弟伊莎贝拉(伊娃?格林)和雷奥(路易斯?加瑞尔),几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了好朋友,马修受姐弟相邀住进了他们的公寓。马修为美丽的姐姐所吸引,但是慢慢发现伊莎贝拉和雷奥之间有超出常人的不伦恋情。公寓内,他们烂漫地畅谈游乐,沉溺于肉体的纵欢;而窗外的巴黎街头正浩浩荡荡的开展学生运动。

影片最初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就因为过于露骨的性内容而饱受争议,但早在1972年《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贝托鲁奇因为大胆的性描而面临类似的指责,性和情欲一直是他电影中所思考的主题之一。

贝托鲁奇自述《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性是黑暗的、沉重和悲剧性的东西,而在《戏梦巴黎》中性则是非常轻盈、非常愉悦的东西。贝托鲁奇用温暖柔和油画版的质感描绘主角们的裸体,在他看来影片所涉及到的异性恋、同性恋到不伦之恋,都是朝着外面发生的革命迈出的一步。在这个公寓里,性成为试验场,也是外面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思想革命的试验场。

贝托鲁奇电影中的性与爱欲总是混杂着对政治的思考,《戏梦巴黎》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法国五月风暴运动开展的时期。尽管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没有推翻右派政府的政权,但它在法国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深远。身体的与心灵的,理性的与激情的,情感的和性欲的,个人的和政治的,都在这一场运动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思考与跃进。

马修、泰奥和伊莎贝尔都拥有那个时期的理想主义的精神,他们在那个公寓里实现他们对生活、艺术、音乐、电影甚至政治的理想的对话。但他们也是一群生活在梦想世界中的年轻人,他们将自由理想化,否认现实。只有马修,作为一个局外人,以一种稍强的理性和对现实的不同思考来对待这些理想,他虽然同样天真但是也有务实的一面。这也导致了最后,他与姐弟俩的分道扬镳。

而贝托鲁奇的影片也像他的主人公一样带有“梦”的特色与倾向,或许影片片名The Dreamers已经很好的体现出了他的落脚点。他称这一时期的巴黎是一个非常神奇和特别的时期,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期,对于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人来说也同样如此。

当《戏梦巴黎》试图在描绘发生在法国街头的运动时,电影领域也同样有一场创新的运动——法国新浪潮。新的视觉风格、新的电影主题和制作模式,新浪潮的到来同样深刻影响了以后的电影创作。这就不难理解《戏梦巴黎》所带有的浓厚的迷影气质,贝托鲁奇甚至直接引用了《狂人皮埃罗》《四百击》的电影配乐。对于贝托鲁奇来说,《戏梦巴黎》也是一个追溯并再次体验那个失落时代的梦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