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8

保护《资治通鉴》,全靠一篇序言

娱乐天地2023-05-10 19:36:430

文/景志祥

公元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宋徽宗赵佶即位,拜蔡京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

此时,王安石和司马光、苏轼等人已经去世多年了,但一直和这些人有间隙的蔡京没打算就此放过他们的意思,靠着自己的影响力,蔡京以阻碍变法为由,亲自罗列了一份309 人的大名单送给了宋徽宗过目,并且请求皇帝对这些人给予一定的处罚。

为了加深宋徽宗对他们的恨意,蔡京还建议,最好是将这些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好让北宋上下都知道,这些人才是祸害北宋的坏人。

应该说这个要求有点离谱,但更离谱的是,一向聪明绝顶的宋徽宗竟然在蔡京的劝说下,答应了这个荒唐的理由,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还引起了宋徽宗的兴趣,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亲自用瘦金体撰写了《元祐党籍碑》,刻立于端礼门外。

诏曰:司马光等人子弟不得在京城做官;党人子弟毋得擅自进京;烧毁当年悬挂在景灵西宫的司马光等人画像;皇族不得与“元祐党人”子女通婚。

这个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元祐党人碑”事件。

应该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应该差不多了,该惩罚的已经落到了实处,再说人都死了好多年了,再大的仇恨到了这个地步也差不多放下了。

但蔡京不是一般人,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下两个字,

整人,就得往死里整,不然如何体现自己,王者归来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蔡京开始将目光看向了他们的著作。

这些人包括司马光,苏轼、苏辙、程颐、郑侠、黄庭坚、秦观等,其中以司马光和苏轼影响力最大。

两人都是文采出众之人,留下的书籍着实不少,蔡大人果断的下令销毁苏轼,司马光、黄庭坚、秦观、范祖禹、刘攽、文莹和尚等人的所有书籍,以及他们书写的碑、碣、榜、额等物。

民间保留了这些的人书籍和字画等都要送上来烧掉,一时之间,北宋上下都一片火海。

凡是有司马光、苏轼题字的地方都是一片狼藉。

光是这样,蔡大人似乎觉得还不够。

他开始将目光落在了司马光的大部头《资治通鉴》上,这部书对司马光乃至整个北宋文学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当初司马光为了编纂这本书前后花了19年时间,眼睛整花了,头发整白了,牙齿整掉了,才完成了这部共294卷的大部头。

这样的一部举世皆知的大部头,若一举销毁,意义不言而喻。

在得知蔡京要销毁《资治通鉴》的消息后,大学士陈莹中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这本书不能销毁。

但此时蔡京圣眷正浓,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大学士说了几句,就停止这个精心准备的目的,如此就不是蔡京了,眼看司马光一生的心血就要毁在蔡大人的手中,关键时刻,陈大学士再一次站了出来。

这位陈大学士喜好读书,而且读书读得很细,每次读人家的书,无论是医书、还是史书,甚至新闻报纸,他从要做点笔记,正是这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从

《资治通鉴》的序言中找到了突破口。

原来司马光写完了这本书后给宋神宗看过,宋神宗看完后,觉得这书确实写得不错,大笔一挥就把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心情不错的宋神宗还给本书写了一个序言。

在序言之中,宋神宗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大加赞扬。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宋神宗御制序

最为关键的是,宋神宗的这篇序言写得很好,在当时流传很广。(可见,序言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时刻还能救书)

找到了特证,陈大学士放下心来了。

宋神宗钦定的书,你敢销毁,那不是大逆不道么?

为了坐实这个消息(宋神宗给《资治通鉴》写序的事情),陈大学士把这个事情当做了一道阅读题目放在了太学学生期末考试的试卷上进行考试,经过学生的口,宋神宗给《资治通鉴》写过序的事情就此天下皆知了。

如此一来,事情有些出乎蔡大人的意料之外了。

当时蔡大人将这件大事交给了自己的一个手下。这个人名字叫做林自((今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宝阳村人,元丰八年两优释褐状元),接到了命令后就去了太学,想当着一千多太学生的面烧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可宋神宗给《资治通鉴》写序言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也不敢贸然出手,怕引起公愤,于是就找来陈大学士询问这件事的真假。

“陈大人,神宗皇帝当年忙着治理国家,哪有时间去看书,还写序言,依我看这个序言多半是假的”。

陈莹中一笑,气定神闲的说:“这事儿好办,你可以找先帝(宋神宗)的笔记来对一下,是不是先帝(宋神宗)写的不就是一清二楚!”

一听这话,再看陈大学士一脸的气定神闲,林自也吃不准是真是假,就拿话继续套陈莹中:“就算是真的,也是先帝(宋神宗)年幼时写的作文而已,哪能当真?”

陈莹中问他:“你的意思是说:天子的圣人之学不是得自天性,还有少年、成人之分?”

这回,林自真的没脾气了,回去把这件事悄悄告诉了蔡京。

蔡京一看还真有宋神宗写的序言,也不敢下手,可又心有不甘,密令太学将印版束之高阁,不许任何人再看。

至此,这件销书事件就此不了了之了,得益于宋神宗当年大笔一挥写了《资治通鉴》的书名,靠着这个主角光环,此后无人敢提销毁《资治通鉴》的事情。终期有宋一朝,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都完好无损,一直流传至今……

可以说,当初不是宋神宗的神来之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许看不到这部辉煌巨著了。

········

注解:《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初,瓘(陈瓘)为太常博士,时薛昂、林自乞毁《资治通鉴》;瓘因策士,题引神宗所制序文以问,二人议沮,遂得不毁。”

左相:北宋宋神宗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恢复了唐初三省六部制度,同时撤销三司。

宰相分左、右,分别把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称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称为右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则为副宰相,同时,宰相的名称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冠以“同中书门下。”

后来的宋徽宗也稍微做出了调整,把“宰相”的官称改成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

释褐状元:指通过“三舍法”的层层考核与选拔,在全体国子监(太学)生中考核成绩的第一名就是。他和少数的优等生,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脱去(释)民服(褐),直接获得官职,全称为“两优释褐状元”,简称“释元”。这个名称来自北宋王安石,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意在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后来,它又与科举考试相结合,制度不断完善,遂为历代沿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