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1

我,66岁,坚持丁克40年后,因为一场病,现在开始后悔了

娱乐天地2023-05-10 18:10:210

作者 l 悬崖上的猫

公众号 l 彪悍猫先生(ID:BHMaoXianSheng)

身边最近有很多人都进入了催婚后又被“催生”的人生阶段,开始焦虑“到底要不要生小孩”。“丁克”这个似乎有些过时的词也随之重归人们的视野。

丁克泛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主动选择不生育的家庭。他们接受、认同而且主动实践“没有孩子”的生活方式。

然而,当社会进入老龄化,那些当年选择“丁克”的朋友现在已经老去了,他们现在后不后悔呢?他们不用带娃、退休金花不完,但是,真的过得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果不生孩子,老了真的会很凄凉吗?

01 我,66岁,坚持丁克40年后,终于后悔了,因为一场病

邻居王大娘今年66岁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到现在为止已经坚持丁克40年了。

王大娘当年跟她老伴也算都是“文化人”,他们26岁时结婚,26岁在现在看来还是“小鲜肉”,但在王大娘年轻的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大龄的了。

结婚以后,前几年她们一直在忙事业,加上那时候王大娘身体不是太好,于是就没有要孩子。

在王大娘和老伴30岁的时候,他们从国外旅游回来的亲戚那里听说了“丁克”这个词,而且正好那时候国内也开始传这个词了。他们刚知道有丁克这个说法的时候,对这个新潮的说法倍加推崇,于是直接就加入了“丁克”的队伍。

就这样,从他们那个决定开始,到现在已经40年的时间了,可以说,这40年的时间里面,他们一点都没有后悔过。

那时还经常给亲朋好友炫耀,没有孩子的苦恼,没有生孩子的压力,过的真是潇洒的不行。

但是,故事真正的转折就发生在前段时间。王大娘的老伴生了一场病,做了一次大手术,就在住院期间,他们感受到了“丁克”的凄凉。

旁边也是跟她们差不多大的一对夫妻,病情也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他们有一个儿子。住院这一周的时间里面,儿子和儿媳妇是不定时就过来探望,连5岁的孙子都来了好几次,两个人的病房里面,经常听到旁边的欢声笑语,各种嘘寒问暖。

反观王大娘这面就比较“清苦”,来来回回就她们两个人。坚持了近40年的丁克思想,这个时候王大娘和老伴都开始有些后悔了,如果自己当初心软一些,生个孩子该有多好啊。

看着其他老人在一起和自己的儿子孙子在一起多幸福,如今自己老两口只能够在一旁尴尬的看着。甚至不敢告诉大家自己是丁克,既怕别人知道自己后悔了,也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

王大娘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决定痛苦不已,虽然他们两口子钱财不缺,但是人到老年的孤独感却是难以改变的。

02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丁克的生活,而不想生孩子呢?

其实,像王大娘这样的丁克家庭现在还不少,很多电视节目和网站都有类似的采访,就是问大家为什么不想生娃?每一个答案里,都有着硬梆梆的现实。但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生存压力大

在当下这个迭代飞速的时候,房价飚涨,沉重的房贷,车贷,户口问题,职位晋升,疯涨的物价,微薄的工资,阶层的固化,逃无可逃的竞争......等等各种生存压力如泰山压顶,哪一个词拎出来,都令人透不过气。

可是,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苦,就是时代关键词,也是当代的精神困境。在这种困境中,每个人都自顾不暇,累不堪言,生存步步维艰。你让他再去生个孩子?太难了。

特别是一些低收入的家庭,育儿负担太大,子女教育支出大。做过父母的人都明白,孩子的教育,是极其耗钱的。在北京把一个孩子抚养到上大学最低成本是80万。

从奶粉,到尿片,到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种花销,到各种培训班,到课外活动,到五花八门的游学,还有旅行、度假……哪里不花钱?承受不起的人,就犹豫了。

第二,担心自己的前途

有些女生担心生孩子的事情,会在职场中受到重重阻碍,面临一系列独有的困境,比如之前“女员工怀孕被辞退”的新闻屡见不鲜,甚至有企业在面试时,会拒绝考虑近一两年有生育计划的女人。

而生完孩子重回劳动市场的女生,可能也会因为要分出精力照顾孩子,被上级或同事认为无法在工作中投入全部精力,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很多顾虑要不要生孩子。

当生孩子这事成为了阻碍甚至束缚,甚至要被迫失去许多机会时,一些女生就不愿意再为了生孩子而牺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许多有明确的梦想、目标和计划的女生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难以弥补的BUG,不得不慎重考虑取舍。

除此之外,还有些女生自己本身都还不成熟,依然有可能像青春期一样“叛逆”。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意味着可能无法善待孩子,会伤害孩子。

03 没有尽到养孩子的责任,就得承受没人养老的“孤苦”

国内目前有多少不生孩子的家庭?一直是个统计盲区,但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日本孤独死的情况比较严重。所谓孤独死,就是当去世时身边没有亲友,当邻居闻到恶臭才发现他们已死。

日本NHK一部叫“无缘社会”纪录片显示,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约占日本总人口的30% ,然而每年竟然有超3万人遭遇“孤独死”。

纪录片发现,“孤独死”主要发生在人际交流贫乏的人群当中,比如独居、丧偶、无子等人群,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社会发生关联。

目前国内查询不到孤独死的统计数字,但国内空巢现象在城乡普遍存在,而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人就有孤独死危险。

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当然不是问题,你可以住顶级的养老院,雇世界各地的保姆,还可以花钱找人陪你聊天。但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富裕的人来说,孤独终老的代价可能就是极其悲惨的晚年。

你可能会说,到时候有人工智能帮助养老,但是,人工智能擅长的是运算和处理数据,比如像围棋这样规则确定的项目,或者工业流水线上的固定重复操作。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只能干能被 “编码”的工作,那些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操作它是没法干的,这最后还得靠人工,比如弯腰屈膝保持平衡,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极其难以克服的挑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算法有希望可以实现这一点。

以前听说过一句话,叫做“丁克一时爽,一直丁克一直爽”。但是,时代不同了,从王大娘的案例中我们应该说,“丁克一时爽,一直丁克很不爽”。

事实就是如此,年轻的时候,你们没有尽到生儿育女的责任,选择潇洒自由的过着自己的二人世界,痛快的享受着“无孩一身轻”的快感。

但是,人到老年,你们自然享受不到儿孙环绕的天伦之乐,或许你们有钱,但是真的买不来亲情的陪伴和孤独!

任何一个看似自由的选择,都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人正是处在各种联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才能生存下去的。要有需要自己的人,也要有需要自己的位置。

丁克是“即时满足”的,当时你就能享受到没有孩子的快乐。但是,即时满足类似于大脑分泌的多巴胺,那是一种非常容易得到的、廉价的快乐,同时也是最廉价的毒药。靠追逐多巴胺去实现快乐是低级的。

而生孩子却是“延迟满足”的,延迟满足类似于大脑分泌的内啡肽,那是你付出辛苦之后才能得到的奖励。

相比于多巴胺的廉价获取,内啡肽的快乐则要辛苦得多,因为养育孩子是个艰辛的过程,但也正是如此,你老了以后,才能享受到有孩子的好处。所以,我想对大家说,你想你的人生过得更好,请追逐内啡肽,远离多巴胺。

欢迎关注@彪悍猫先生,资深媒体人、设计师,从思维到技能,只写最接地气的逆袭干货,让你一路逆袭!

欢迎关注公众号@彪悍猫先生,资深媒体人、设计师,从思维到技能,只写最接地气的逆袭干货,让你一路逆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