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3

三说“把挫折变存折,把苦难变宝藏;变压力为动力,化烦恼为菩提”

娱乐天地2023-05-10 15:21:340

挫折和存折,苦难和宝藏,压力和动力,烦恼和菩提,属于反义词,又是哲学对立统一,一体两面,互为依托。好似,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苦就没有甜,没有生就没有死,这些配对词语天生就是一对,是人们创造出来说明一个事的。任何事情原本都是中性的,只不过一旦被我们感知,就立即有了区别,好坏对错难易。价值判断,应运而生,这不是我们的错,这是人性,但我们要看到主观判断这一点。王阳明心学第一句话,就说“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这是非常朴素认知,看似违反常识,却是实实在在。挫折和存折,苦难和宝藏,压力和动力,烦恼和菩提,简化为一对词语,就是好和坏。我们把外界事物简化为好或者不好,这就是“心即理也”,即“心理”,这时候我们心里的事物,已经和外界事物无关,“心外无物”。比如,过去农村生活很辛苦,这个辛苦是心理,也的确真苦,都靠体力劳作,但是这个苦在时间转化下,早就成了宝藏,因为磨练意志,增强了自豪,那么难的日子都过来,还有什么不可以的。稍微进步一点,在品味苦的同时,知道这是视角不同,只是一个角度,换个角度就是宝藏,所谓“成功是经验,失败是体验”,没有白费的经历,相信这一点。事情就是那个事情,问题就是那个问题,无论我们觉得好还是不好,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多不少,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恰如庐山,实实在在在那里,你游过之后,看到了什么样子的庐山,都是你一个人的视角,只是你一个人的心理,已经和真实庐山无缘无关,相信这一点。举个生活例子。学生大二时候,突然想毕业后去国外学习,关于留学费用,有了不同视角,不出去可以节省这部分费用,用来买房或其他消费,出去就变成必要消费,可能有益处,可能是沉没成本。作为选择,无论出去与否,都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本身没有问题,但对这个事实的认知,就是心理,是价值判断,有好坏区分。今天出去游玩,看了一个村里景点,看过之后各人感受不同,景区就是那个景区,感受有差异,这就是物理和心理差异。可见,不用争论客观物理和事实的存在,他们一定客观存在,但是只要被我们感知到了,就不再客观,客观已经主观化,我们心里的客观已不是客观本身,只是客观的形象。客观事物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被感知之后的心理形象,消极还是积极,接得住还是接不住,可控还是失控,真的与外界事物无关,唯一有关系的就是我们心理视角,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因此究竟如何看待事物也就不难知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