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9

“世间万事,不如一见温仲圭”

娱乐天地2023-05-10 14:06:360

一次宴会上,宰相司马光问:“闻娼籍有善谈《孟子》者,为谁?”

“温仲圭。”

温仲圭这个名字,当时在士人中很有名,士人中流传着“从游蓬岛宴桃溪,不如一见温仲圭”。

温仲圭,谁也?

北宋女诗人温琬,字仲圭,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其父很早就去世了,其母将其寄养在了温琬的姨娘家,姨娘把她当作自家孩子看待,著意教导。温琬性格柔和,小时候不喜欢嬉戏,但她喜欢看书,有时从晚上看到天亮,整夜不睡,温琬后来能成为一代才女,其实离不开姨娘的培养和温婉自身的努力及天赋。

温琬十四岁的时候,就有媒人上门,络绎不绝。《青琐高议》记载:“十四岁乃与议婚,媒妁来求,足迹相蹑。”后来长辈为她选了一户姓张的人家,本来准备嫁人了,可温琬的母亲偏偏在这时找上门,估计她母亲当年没有能力养活她,就把她交给了自己妹妹抚养,现在其母年老,见女儿大了,又想找回去给自己养老。一开始姨母家是不愿意让温琬跟其母回去,因为她的母亲已沦落为娼女,她给自己女儿安排的出路也是为娼,其母告到官府,这门婚事也吹了。温琬当时悲不自胜,但无奈只能跟着母亲回去,后来做了一段时间卖艺不卖身的名妓。

有才华的女子即使落在了污泥一般的环境,也总是更容易为人所关注。温琬当时颇得太守张公靖的欣赏。有时太守叫她出来侍宴,她会拒绝,但太守也会尊重她的选择。温琬拒绝的底气来自她的才华和太守的喜爱。

温琬在当时颇有声名。当时司马光问“闻娼籍有善谈《孟子》者,为谁?”时,主人指琬以对,司马光于是便向温琬询问《孟子》之义,温琬却不敢马上回答,继续问,她解释道:“琬,妇人也,对大儒而言《孟子》,挟泰山以超北海,不量其力,不知其分者也。”司马光对温琬这种谦虚的态度很是欣赏。其实温琬著有《孟子解义》八卷,她对孟子的书应该是非常了解的,但她这时选择不发言,不出风头,不仅仅是因为她谦虚,也可能是想照顾在场一些文人的面子,在当时那样等级森严的社会,温琬谦和的处世方式,也不失为一种生存之道。

温琬喜欢安静地读书,不喜欢那些迎来送往的场合。还喜欢打扮成男子的样子,当时有些跟她一起相处几年的朋友,一直不知其为女孩。

她对于送迎之事,很是厌倦,更是不甘心才情被埋没。她在《郡守命赋香篆》中写道:

一缕祥烟绮席浮,瑞香浓腻绕贤侯。

还同薄命增惆怅,万转千回不自由。

——温琬《郡守命赋香篆》

温琬看着香烟缭绕,心生惆怅,想起自己过往的一些遭遇,也感慨自己的不自由。温琬父亲早逝,幼年又为母亲弃养,人生艰难之际得到姨娘的疼爱,本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又被母亲干涉,无奈入了娼籍,她根本不喜欢那样的生活。

太守张公靖曾经称赞温琬:“桂枝若许佳人折,应作甘棠女状元”,这样的“女状元”当然不甘心身处娼门,当时娼妓的地位低,还要依附于别人生活,长此以往很难看到希望。温琬多次向太守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脱离乐籍,终于也有了追寻爱情的机会。

据《青琐高议》记载,温琬曾结识一位太原王生,后王生死于战场,“始与太原王生有旧。乙卯中,生战交趾,没于兵间。琬闻之至深恸哭,又召举浮屠者诵经累日以荐生生天之果,人钦其能全恩义”,这位王生不知是不是温琬的意中人。不过从温琬的一些诗来看,此情隐约可寻。

郎在溪西妾岸东,双眸寄恨托溪风。

待郎行尽溪边路,笑入垂杨避钓翁。

——温琬《寄情》

温琬在《咏莲》中曾自述:“深红出水莲,一把藕丝牵。结作青莲子,心中苦更坚。”她就像污泥中的莲花,莲花凋零,结出莲子,莲心虽苦,果实本身却坚硬——“从游蓬岛宴桃溪,不如一见温仲圭”,当年士人中流传的此语,证明了她的独特。

作者:慕容艺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