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

为善还是伪善?戴了礼帽的恶棍,《发条橘子》中的颓废与暴力

娱乐天地2023-05-09 09:21:540

你对「恶」的想像是什么?

生于不良成长环境的杀手,冷血无情,高举着枪射向无辜性命?还是票房冠军动作片中的邪恶企业老板?这世上竟然有人以作恶为乐。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青少年,与好友变成街头混混,更奇特的是,他们居然衣冠楚楚,穿着吊带裤戴着礼帽,在店里喝着牛奶。

这种反差时常在犯罪电影中出现,充满冲突感的角色设定,让他的「恶」深深烙在观众心头。

但有趣的是,在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原著小说中,并未给主角如此鲜活的设定,改编成电影的《发条橘子》美术效果可真令我们「大开眼界」(注:导演库柏力克有部片即为《大开眼戒》)。

片中,库柏力克将十九世纪的颓废主义完美融合了以恶为乐的暴力美学。颓废主义为唯美主义的其中一个分支,强调艺术感官刺激、色彩、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且主张艺术与美的主体性,意即:美的存在即为了美本身,不为任何道德背书、服务。

而这点恰好切中《发条橘子》的调性。

《发条橘子》中也不乏对于礼教的嘲弄,包括第一幕的发生的事情,看似华丽却混乱肮脏的舞台、Alex家中的四个雕像、老妇人家中的雕像。

数量庞大的雕像展露,搭配着鲜艳的色泽及主角犯罪的欢快,我们看到华美的包装下,竟然全是道德的衰败,恰好也讽喻了现实对Alex所作之实验──用尽冠冕堂皇的作为糖衣,包裹着蠢蠢欲动的恶念。

另外本片的颓废主义也延续到了各个场景中,如Alex回家的路途中,经过的废弃城市、杂乱无章的电梯口。这种被精心设计过的颓败风味,让人联想到二战后在日本引起风潮的「无赖派」。

这些「衰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发条橘子的原意为英国俚语,根据安东尼的原著小说,解释为:「人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作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橘子。

也就是说,他的外表是有机物,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液,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而这个玩具由谁操控呢?由「无所不能的上层」所操控。

其实在暴力美学的衬托下,人性的善良和罪恶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一次次错误的出现,究竟谁对谁错?可能很难说清,犯错也分为主观意识犯错和意外犯错,但更多的人关注的是错误的结果,而不是为什么犯错。

所以才有更多的人沦为“发条玩具”。

尽管电影嘲讽着老派观念(在辅导官对Alex训话完后,随即喝下了装有假牙的水,可谓对于道德传诵的一种嘲弄)在库柏力克的《发条橘子》中,更重要的是探讨小说中未敢真正触碰的核心:人的主体性。

自从Alex自愿成为实验品后,他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成为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这一点在官员以掌声迎接实验结果时最为明显。

两个测试员完成任务后,向观众席鞠躬,此时,聚光灯打在演员身体上,却未打在同为表演者的Alex身上。Alex在那刻确定成为一个客体,甚至不被当作人对待了。

色彩意象也用于角色调性上,当Alex出狱返家,看见坐在沙发上替代自己的Joe,心生邪念,两人对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背景为粉色的Alex身穿靛色西装,而背景为靛色的Joe则穿着粉色毛衣

这种颠覆,象征着Alex与Joe的互斥性,以及Alex的可替代性。当他想挥拳时,一阵头疼又袭来,犹如上了金箍的泼猴。

本片中的暴力美学也值得一谈。罄竹难书的恶行竟然搭配着贝多芬的交响曲、《万花嬉春》的Singing in the Rain,仅仅为了作乐让主角显得更无人性。

无论是棒打路边老人、与老妇人的你追我赶、侵害作家妻子时,都放着悦耳的音乐,让整个犯罪过程更具仪式感。

而姿势奇异的雕像,和墙上大量暗示的人像,让整部电影的「恶」更具娱乐性。此种贩卖暴力、禁忌的风格,让看似身为正义一方更显道貌岸然。

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到《发条橘子》的本质:为善还是伪善?

库柏力克不断在片中叩问这个问题,当人失去主体性,只成为一种不经思考的行为载体,善仍具有意义吗?又或是沦为利益主义中,对多数人有益之行为即为正确?

电影与小说出现分歧的情节是,在小说的最终章,主角真的改变后向善;电影里的Alex则在最后一刻寻回本性。

但电影告诉你,Alex本性不改又如何,一切仍在上层人士的掌控之中,上了发条的橘子、放弃了主体性的Alex,终究都只是某种更大的机构的一项玩具而已。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