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4

从存在、宗教、价值三重结构,看《沙丘》的基本格局

娱乐天地2023-05-09 09:08:580

这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中文版,第二段

《沙丘》系列小说本身即有惊人的「信息量」,而随着几十年来爱好者的诠释与各类衍生产品,这「沙丘宇宙」已复杂到需要专属的维基数据库才能理清;「沙丘学」也成为科幻小说爱好者的起手式,少了相关知识,或许就不易掌握其后各类科幻作品中的深意。

整体来看,《沙丘》是「倒吃甘蔗型」的小说,即便是忠实的粉丝。也认为最前头的数十页犹如一团迷雾绕来绕去,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

这是因为「沙丘宇宙」与我们现处的时空大不相同,若要掌握剧情进度,又要同时学习沙丘宇宙的基本知识,自然会像是突然穿越到「异世界」,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而要突破这层「考验」,并不是靠「爆雷」,这故事剧情的部分,还是应该交给自我来体验;能在导论部分提供的协助,或许是以简要方式来介绍《沙丘》世界观,由「存在」「宗教」与「价值」这三重结构来说明沙丘宇宙的运作模式。

《沙丘》是发生在未来世界的故事。人类文明勉强在对抗人工智能的大战中获胜,也因此决定不再使用电脑高科技。

但人类为了满足生命需求,也演化出替代的解决方案;例如某些人类变成类似电脑的角色,拥有大量知识,也能高速运算,这些人在书中被称为「晶算师」,可视为理性的象征。

少数女性则发展出高度的心灵能力,是平民的祭司,也是统治阶级倚重的先知,她们在书中的代表团体是「贝尼.洁瑟睿德女修会」。而掌握星际移动关键技术的是身型外表已不似人类的「宇航公会」成员。

有了这些高度变异人类的辅助,掌握资源的封建贵族得以向宇宙深处扩张。

在《沙丘》故事开始时,人类是由单一帝国控制,也在多个星球上殖民,庞大的星际贸易财富掌握在「世贸联会」手中,而该公司的股分则由各级贵族持有。而在贵族与特化人种之外,还有着大量的普通人类,他们如蝼蚁般的生活在帝国的中下层。

因为资源的不均或不足,《沙丘》的世界充满躁动与阴谋,而变动的关键推力并非金钱,而是「香料」。「香料」是目前地球上不存在的物质,在《沙丘》世界中,也只出产于一个地表全是沙的星球;不但需要透过人力开采,而且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产量相当有限。

而香料除了是生理上的良药,也有类似成瘾药物的精神效果,亦是进行星际旅行的要素之一,因此从开采、运输到持有,都不断引发冲突和战争。

《沙丘》系列就是横跨数千年的宇宙冲突史,而「香料」就是历史向前推进的燃料,各集主角都试图建构新的分配原则,但后人抢占香料的欲望又破坏一切的努力。我们可以先把「香料」理解成某种超级毒品,就更能体会初期主要角色的疯狂举动。

虽然《沙丘》在宗教内涵上并未紧贴一神教信仰,因此不算是宗教寓言,但全系列都在玩弄、批判救世主概念,更有许多用词暗示主角与宗教经典中的救世主有关

故事中的英雄,通常都是在「人」的层次来解决「人」的问题,这些英雄也很少成为神权领袖;但在西方寓言或传说中,很常出现人神合一、政治与宗教结合的「超级英雄」,而这英雄就与宗教经典中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的概念绑在一起。

宗教经典中的救世主,是在出生前就被预定救世任务,他拥有神圣血脉与神选许诺,也会经过一系列考验与磨练,最终突破肉体与精神的限制而终结混乱的末世,并创造幸福的新世界。在这过程中,救世主将由人转变为半人半神,甚至完全脱去人性而成为神。

而《沙丘》系列的每一集都可视为某位救世主的传记,这些救世主们继承了西方救世主的刻板印象,但也都开启了某种新的可能性。

各集的开端都充满了威胁与挑战,而注定成为救世主的主角则一路过关斩将,逐渐接受自己的使命,最后得以超凡入圣,强势收敛该集的故事线。

各主角之间也有某种血缘关联性,因此《沙丘》也可说是救世主家族的故事,但每位主角所面临的困境皆不尽相同,其所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案也不太一样,甚或完全矛盾。

有些主角成王、成圣,有些主角归于沉寂,甚或失去自我、不人不兽。因此《沙丘》批判了传统宗教的救世主,也批判了它所创造出来的新救世主。

若救世主都失败了,那什么是对的、好的、值得的?

《沙丘》宇宙不存在普遍的价值原则,是非对错由强者所决定。贵族们虽讲求荣誉,重视与「晶算师」、「贝尼.洁瑟睿德女修会」及「宇航公会」的合作关系。

但这些社群之间也不存在信用契约,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暴力的相互抵消,即「赛局均衡」;若这均衡被打破,所有原则都在转瞬间成为历史。

就道德角度来看,多数英雄故事若非探讨社会公义,就是为了报恩报仇,因此会与「正义」或「报偿」这两种道德要素紧密相关。

但《沙丘》就算触及这些议题,最后也都是「存而不论」,不给答案。这或许会让读者觉得失落,甚或认定作者收尾失败,但正如作者对救世主的批判,《沙丘》也对道德原则进行了多层次的批判,不断质疑先前的主张,因此最后能确定的,并非标准答案为何,而是「哪些答案不可行」。

而这正是伦理学探问(quest)的应有情状。伦理学家认为,人顶多只能暂时解决眼前的道德冲突,但对于「幸福之定义」这类最终目标,除了一再探问以提升自我境界,不存在直接获得答案的法。

而由道德上纲到政治层次,《沙丘》也否定了多种政治经济形式,而这种批判又再向外扩张至物种与环境伦理的思考。人类因为追逐「香料」,因此需要和「沙虫」这种沙漠星球的外星巨兽搏斗,而后又因为改变星球环境以利人类生存,反而造成沙虫灭绝与香料短缺

人类也曾与沙虫融为一体以建构无上权威,但这并未解决问题,反而使人类迷失自我。

作者于此运用了类似「正反合」的思维辩证法,主角人类和某种事物产生对抗,接着试图整合以产生共识,而制造出新产物后,这产物又衍生出新的对立,人就只能再想办法进行整合、提升、创造。

这一路所得的产物,在精神上是越来越高阶,但离人性与人心却越来越遥远。

这就进入了美感价值的探问。历来都有许多影艺创作者意图将《沙丘》的世界形像化,然而《沙丘》小说的文字之美,可能不在于带来什么特定的图象冲击,而是「忘情自我」的高阶美感体验。

正因为《沙丘》充斥着矛盾、统一与再分裂,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会经历多种美感主张的冲突或对话:沙漠星球的苍茫寂寥与沙漠子民的痛苦磨难,或绿色星球的繁盛丰美与富裕阶级的安逸腐化。

不论何者,在《沙丘》之中都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美的」,然而当你欣赏、崇拜其中一方,负面的冲击也迎面而来;又或是觉得某页描述是如此丑恶,却在翻页后觉得,那说不定正是自己想追求的欲望高峰。

时隔超过半个世纪,现今世界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似乎走上了《沙丘》描绘的极端状态。

我们发现自己或许正面临和书中角色相同的处境,需要摸索追寻得以避免走向毁灭性结局的「黄金之道」。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