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7

《俗女养成记2》:聚焦女性意识来叙事,在找到自己中寻求喘息

娱乐天地2023-05-08 22:23:010

“被时间追着跑,掉了自己都没发现。”

稚幼的我们,殷殷期盼着快快长大,步入社会以后,却又希望倒转时光,好让蹒跚的步伐,能够再次轻灵,借以催动早已疲靡的引擎。

回望童年,塞满脑子的,往往都是各种的「想」──想要交男女朋友、实现梦想、踏足世界;然光阴似箭,只要是人,就得臣服于岁月的消蚀,至此,脑海盘旋的念头,则从原本的「想」开始变成各样的「不想」:不想被皱纹爬满全身、不想动弹不得,也不想处处被人担心。

也因此,好像少了青春,人就得活得拮据、紧缩,没有本钱去挥霍、筑梦,面对所谓人生胜利组,甚至还得退让出舞台,说服自己活成一片绿叶,以衬托成功磨亮自己的艳丽红花。

或许,就部分人而言,再怎么虔诚膜拜社会定制的游戏规则,翻红都是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甚者,循规蹈矩这件事,变成镂刻于心的自我跛足;谁叫我们总让自己失望,变不成自己的想像,就得承受情绪的晃荡,抑或关于生活的迷惘。

来到《俗女养成记2》,除了一贯的诙谐幽默,角色故事开始点出成长的鼻酸,却不忘开出一帖帖的药单:

提醒我们,特别是找不到栖身之处的人们,无论年轻衰老,只要还能、还愿挪步,即使有快有慢,都还来得及出走、挣脱,只要踮起脚尖,就有机会舞出一曲华尔兹,搂着自己、爱人都行,尽兴摇曳,自此游出失意。

我想,不只童年的伤需要一生来舔舐,活得不够如意的缺憾,也同反复结痂的疤痕,值得人们煞停脚步,细细照护,好跟埋藏其中的自我厌恶与愤怒,都有和解。届时,拥抱自我的勇气,终能得到存在的应许。毕竟,无论是想吃奶油蛋糕、对于浪漫关系的憧憬,或是拥有一段不用被嫌弃的婚姻,都是人人本该值得的日常姿态。

回到故事,除了活得勇敢,作品也巧妙摆入不同的议题。虽然聚焦女性意识来叙事,其回响却不仅止于女性,只要曾经感到跌宕、仿徨,就能从中得到共感与共鸣,在这之中,特别是亲子关系,过度黏稠与控制这一点,无论男女,往往皆有相似的经历。

过去,人们常说父母会把未能实现的梦想,累加在孩子的肩上。然而,父母不自觉托付出去的,可不只蓝图,还有一路走来的坑坑洞洞。

好比说,不读书就得做女工的叨念,对母亲而言,是耳提面命的教训与关心,对于孩子则同紧箍咒一般。若不绷紧神经,努力加把劲,就会沦落狼狈的警告,变成日夜折腾人的吆喝,整颗心闹哄哄的,使人渐渐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好上加好的盼许,压垮孩子的腰杆与脖子,抱膝蜷曲,个个活成「不见弱点」的武装之姿。

另外,生在华人文化,尤其是身为女人的酸苦咸辣,一代传一代。

剧中的阿嬷与阿母一搭一唱,细数一生流过的血、挺过的痛,还有吞下的委屈,吓得小嘉玲从此对自己的性别有了阴影,还进一步产生下意识的否定。

这一份否定,不知不觉演变成自厌及自卑,导致她时常怀疑自己,就算幸福来到门前招手,依然无法确信自己值得被爱,内心却又住了一个向往浪漫的小女孩,大声哭闹着好想被爱

就此拉拉扯扯,看在他人眼里,嘉玲反复无常、不够坦率,不懂求助,也不懂如何依赖,想要爱却总不敢走太深,要怎么给出,又要怎么收取,关于感情、关于爱,就算活到四十岁仍旧不清不楚,但就像嘉玲自己所说的:她要一个家,而这个家要有她,还有蔡永森。

当然,嘉玲的创伤,不会只缘由于阿嬷与阿母。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无论是谁都在哀叹女人的忧愁、寂寞与限制;我爸爸是警察,戳眼睛、踢下面,听起来像荒谬笑话的拗口令,却是母亲尽其所能给出的保命咒,多么令人心疼,不管是小嘉玲或母亲,都得依附着虚构的父亲,才能暂时驱赶,其他男人造成的夜路恐惧与不安。

到头来,我们才发现,纵然推开了恐惧与不安,女人依旧推不开满溢日常的无力。

为此,与其说阿嬷阿母造成了创伤,不如说无助的她们,仅存所剩的力气,只够传递创伤,看似单薄、拙劣的替代方案,总比亲身体会痛苦来得好;只可惜,堆满警语的日常,反向变成另一种地狱、监牢,好比一种替代性创伤,就算避免了要命的伤害,却谁也拯救不了,甚者,让人越走越荒芜,凋萎成陌生的傀儡玩偶。

我想,某种程度,样貌万千的恶意、鄙视与警示,都让女人的灵魂,跌得满身瘀青,紫一块青一块,纵使肉眼上看不见,长期被自己冷漠的真实自我。却都记得,就像是摆放在心底,最深也最沉的石头,不用激起涟漪,就能踉跄人的脚步。

所幸,世代更迭,社会开始懂得如何包容与温柔,虽然不容易,但就让创伤一起停留在这里,而这也是《俗女养成记2》希望观众体会、力行的改变。即使还是会害怕,但不要忘了抱抱自己,说声辛苦了,换到孩子身上更是。就好像阿母拥抱小嘉玲的那一晚,受伤的人,需要的只不过陪伴,一种就算有雨,也愿意陪你一起淋的温暖。

剧末,磕磕绊绊了四十年,嘉玲终於开始起步,学习去爱自己,学习在爱里阔步,或许分分合合,但许多道理与事情,就是在一摆一荡之间,才有了圆滑的曲线,才有了坚定的笃信;情感是如此,跟自己的相处更是如此,绕绕转转,曲折蜿蜒又何妨,要是少了这些迷路,我们怎么会知道,要割弃什么,又要抓紧什么。

靠近自己,不过四个字,却得要用一生来走

就像育萱学会了哭,学会不再用第三人称代表自己,七次的「我哭了」,就是七次对于自我的叩问,靠拢,本被埋藏、丢失,甚至抛弃的本我,再次寻回,阻塞的泪腺,则终于获得了泄洪的允许。

我想,靠近自己,表面看来不过简单四个字,却躲藏了一整座宇宙。就许多人而言,自己,反倒是这辈子距离最为遥远的存在,毕竟,我们都习惯活得灵肉分离,才会需要堆积小确幸,好缝补生活的各种裂隙。

然而,所谓为了「找到自己」的出走,不见得要抛下过去,就像番茄炒蛋,酸也好,咸也罢,阿嬷追求的仅是能够稍有任性的喘息。而阿嬷的故事,也非夸张过后的戏剧表现,更是华人世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特别好发于孩子离巢之后的婚姻关系。

为此,拉回现实,看似离经叛道的反常,正是自我实现的重要环节。聚焦女性意识来叙事,在找到自己中寻求喘息。

这一块拼图,不只值得人们关注、思考,还能视为多年以来,整个社会,缓慢进步之下的小小成果。当然,若有一天,我们可以早早开始实践自我,想必更加令人欣慰。至少,我们不用再把自己的顺位总是摆在最后面,除了考虑社会、家人与孩子,也多多考虑自己,这不应该是远在天边的奢侈幸福,而是可以落地生根的愿景蓝图。

若此,即使身处水泥丛林,即使雨下得再大,都能等到雨停。

正如导演严艺文所言,《俗女2》拉出高度,翻越名为第一季的高墙,更加幽默,也更加深刻、流畅,许多情节发展,都能精准戳中痛点,一会笑一会哭,观众就在鼻酸与肚痛之间往返。

整齐划一的高水准演出,则营造出无可自拔的沈浸感,让人一口接一口,刷嘴嗑完十帖还不过瘾,无论你是几年级生,相信都能从中找到熟悉的影子,甚至容身之处。若说《天桥上的魔术师》透过消失强调存在的重要性,《俗女》就是透过各种样貌的存在,反过来提醒人重拾消失的自我,借以学会为自己勇敢与骄傲。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