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1

从不安到爱上这份职业,在求真的过程中,体会《入殓师》的真谛

娱乐天地2023-05-08 20:13:140

相信每个人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悟就是生死之美。生是绚烂的美丽,而死是一种沉寂的美丽,这是主人公小林大悟热爱上《入殓师》这一职业后的感想之一。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害怕,甚至面对陌生人的尸体时,会多多少少得厌恶、晦气。小林也不例外。起初对死亡感到畏惧、悲伤,然而在公司社长的引导之下,小林逐渐爱上了入殓师这份神圣的职业。

在影片开头,采用倒叙手法,小林开着车,行驶于茫茫大雪中,心中想到以往的冬季没有这么寒冷,而此刻的心情是不安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这部电影。

在电影播放到中间时,我们知道,这是小林初为入殓师的前两个月,之所以心中忐忑不安,是因为对入殓师职业的不适应,甚至是抵触。然而,老师佐佐木从求真、向善、审美三方面对小林的教育,使他最终热爱上自己的职业。

求真即追求真理。大众对入验师或多或少都有些贬低、反感之意,认为是不正当的职业。

影片中小林的妻子、儿时玩伴都在劝他找一个正经工作,死者家属认为做入验师是因为在赎罪,甚至他自己最开始也在想:

“这是我必须所受的处罚吗?因为母亲最后的时刻我没有陪伴她,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但老师佐佐木并没有看不起自己的职业,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他,他总是待人彬彬有礼,做事有条不紊。死者家属因为小林师徒二人迟到五分钟,便对着他们大喊:“不像话,你们不是靠死人吃饭的吗?”老师听后仍是深深鞠躬表示歉意,然后平静、细致、温柔地为死者整理遗容,让死者脸上重新焕发生机,最后家属感激地说道:“这是她这一生最美的一次。”

整个过程使小林感受到入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这份神圣的职业把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面对小林的退缩,老师并没有用很多的言语去劝说,而是用实际行动向小林展示入殓师职业的价值。

从不安到爱上这份职业,在求真的过程中,体会《入殓师》的真谛。

向善,即依靠善心教导小林学习人生的哲理。这一点在影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小林曾有两次想要放弃,然而都是在老师的坚持下,坚信自己的选择,感情得到升华:

第一次是为两周前去世的老太太整理遗容,因为情况糟糕,所以小林深受打击。站在桥边望着河里两条逆流而上的鱼,其中一条因为撞到石头而死去,小林说道:

“真是可怜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反正是死,何必那么辛苦呢?”

可以看出此时小林对于人生持消极的态度,而后老师命运般地出现在桥边,说小林天生就是做入殓师的人,使小林半信半疑地坐到老师的车上,接下来老师细致的工作深深地打动了小林,由此他开始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第二次是因为周围亲人、朋友的极力反对,以及死者家属的不理解,小林决定辞职。

小林和老师坐在充满绿色生机的屋子里吃饭,老师讲起他做入殓师的缘由,是因为妻子因病去世后,为减少心里的痛苦,老师将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是他送走的第一个人,从那以后便开始从事入殓师职业。

老师说道:“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想要活着,就得吃,吃就要吃最好的。”这之后小林感受到了入殓师职业的神圣,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种向善的教育没有因为小林一次两次的消极对待而放弃。

影片最后,在小林父亲去世后,老师默默宽慰小林,将车借给他并带着最好的一口棺材。老师坚持以善来教导小林,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对小林的关爱,使小林最终热爱上入殓师这份工作。最后小林给睡着的老师盖上一件衣服,也体现了小林对老师的关心与感激。

审美,即看到小林的优点,然后逐渐把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其实,只有“知人”才能“善用”,老师只有看到学生的优点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影片中,我们从社长助手上村百合子的口中得知,社长对小林的喜爱,他凭直觉就觉得小林是适合做入殓师的,所以才会执意挽留、用心培养。

直觉这个东西有一种“玄学”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所谓的直觉实际上是社长那种细腻的情感。

从楼上的休息室可以看出社长其实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充满绿色的别致房间也着实让小林吃惊不小,这个房间充满了生机,与平时纳棺时的黑白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从一个侧面告诉小林不管工作如何,要学会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

圣诞节时,小林来了兴致,在社长的同意下,他为佐佐木和上村百合子拉大提琴助兴。在这部电影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配合着小林感情的变化,音乐大师久石让谱写的电影的背景音乐与情节配合得恰到好处。

社长求真、向善、审美的教育思想贯穿了整部影片,使小林终于从迷茫中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最后他为父亲纳棺时,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小林的感情最终得以进发,成为整部影片的高潮,妻子美香也终于认可了丈夫的职业。

生死不过在呼吸之间,活着就要像夏花一样绚烂夺目,面对死亡的时候也要像秋叶一样,安静、肃穆、回归自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