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0

以两条线展开剧情,从多个视角去看事情本身,李安究竟想表达什么

娱乐天地2023-05-08 09:33:050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极为特别的电影,虽然相比李安的其他作品,这部电影算不上有多出彩,但是这部电影充满了真诚,给人满满的正能量。导演李安擅长利用战争片为背景去塑造特别的形象,这些电影的剧情和特效只不过是“皮毛”,当我们去看电影内部的时候,你会发现李安喜欢借助战争的外衣来显示深层次的人性。

以两条线展开剧情,从多个视角去看事情本身,审视导演李安究竟想表达什么?

主人公比利·林恩还不到20岁,就加入了伊拉克战争。他与当地武装进行了数次激烈战斗,最后成为了国家英雄。比利·林恩与战友们回国以后参加了各种活动,对自己的英雄行为进行了巡回宣传。

但是,令比利·林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一次普通表演,改变了他的一生……

从剧作结构来说,这部影片依然在类型电影范畴之内。

两条故事线很清晰,主线是在一场球赛的时间内,比利·林恩需要决定是否回到伊拉克。这里给了一个激励事件,即姐姐抛出了一个可以改变人生的诱惑,而比利·林恩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对抗这个诱惑。只是相比一般的类型电影的套路,主人公的行动并未外化在单纯的事件对抗上,而是落脚于内在的心理斗争上了。而次线是B班是否能顺利拍成电影。

故事中两条线虽各自分头而来,却在结尾处汇聚,共享同一个解决办法。正是有了这条与主线上扬的基调相矛盾的次线,故事的反讽意义才得以提升并显现出来,“没有比有一点好”一团队的凝聚力并不是产生在他们被社会认同的时刻,而恰恰产生在其光环被消解的时刻。其实做到这一点,就已经算很有深度的类型电影了,但这些应该也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重点。

这部电影最为出彩之处是对主人公比利·林恩的心理把握,让他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表面上,影片的叙事时间只有一场球赛,而实际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并且是极端个人化的(镜头语言暗示了这一点,镜头始终聚焦在人物身上)。

影片中除了球队经理,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与主人公比利·林恩直接发生戏剧性对抗的,所有的冲突都发生在内心层面,在记忆和感受中爆发。但是,所有冲突的发生又都与外界环境的刺激有关,比利·林恩的每一个反应都合情合理,而我们却不能从故事线索中推断出,因为突变产生的方式是非线性的、瞬时性的,不遵循因果关系。

比利·林恩的心结在于他遭遇了摧毁人生认知的两个特殊时刻:第一,伙伴被杀;第二,亲手杀人。在经历过这种雪崩式的重大创伤之后,他无法继续在社会价值或个人层面找到支撑自己行为的动力。比利·林恩回到国内,试图寻找到一个让自己正确投入或反思的价值、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反而发现了价值的多变和不确定。

这部影片中,李安把人物拍得很细,这也是这部电影最为成功之处。

在影片中,比利·林恩的人物设计是有根据的,并非是一个随意设置的主角人物,他在立场上的游离与他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在国歌声中泪流满面的同时却幢憬着与女孩的亲密接触,入伍动机的可疑,对士兵身份的怀疑、犹像、距离感成为不盲从的行为基础。没有同伴们坚定,是因为他本身的经历和精神负担更多。他虽然一直跟大家坐在一起,但实际上无法从集体中获得力量。

影片中充斥着各种无序的视点,这有利于让我们搞清楚不同阶层的观看与看法。

首先,镜头扮演了记录者的角色。拥有事件目击者和旁观者双重身份的比利·林恩和B班,审视了他们在这场秀中的位置,好奇的民众构筑起无序、散落的旁观者的视点,像比利·林恩家人的视线,啦啦队的视线,石油商的视线,记者的视线,球场工人的视线,等等。

然后,观众又构成了第四种目光,即置身于影片之外的角度。在这里,亲历事件的目击者与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两种观看方式的情感投入是完全不对等的。

正是这不对等的并置,构筑起了影片的反思空间。当民族的盲目热情与实际疏离并置,战场的冷清残酷与球场的热闹喧嚣并置时,事实上也就是把人、意识形态、伦理、情感等元素搅和在了一起。人们对战争英雄的叶公好龙并未经过戏剧化的处理,它没有必然性,所有的元素都是偶然发生的,而正是这种偶然的反应才更真实,更凸显出整个事件的荒谬和无意义。

生活就是如此,大兵们很棒,但他们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只是做了日常生活中会做的事。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相比另一部作品《全金属外壳》中的反战呐喊,李安的表达温和含蓄到不痛不痒。人们心底对战争杀戮的恐惧和反感,只不过是石油商和大兵们不太投机的一段对话,只不过是记者们听到士兵中有人酷爱杀伐时的一片沉默。也许这并不是李安最好的电影,但它有温度,也有真诚,值得一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