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1

《印度往事》:棒球比赛背后的种族和民族问题

娱乐天地2023-05-07 20:49:210

电影《印度往事》开篇的时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在1893年印度中部一个叫做尚庞的小村庄中”,影片通过旁白的方式呈现出历史的声音。

电影片头精心设计了一组硬币的镜头,硬币上赫然印着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和1877年的字样。

如同板球比赛开场时扔的那枚用来决定回合先后的硬币一样,这枚硬币在空中旋转,虽然电影片头暗示着电影拍摄于拉特,这枚硬币之后却落在印度地图上贝拉尔与比哈尔之间的区域。

由此揭开棒球比赛背后的种族和民族问题。

影片中出现的任何混乱都是提前故意设计好的,电影的副标题《印度往事》与赛尔乔·莱翁内的《西部往事》和《美国往事》一样,暗示着这是很久之前在印度发生的事情,将背景模糊化。

虽然故事像是发生在加尔各答和孟买这样的城市,在这里印度民族主义主要是由受过英语教育的印度人首先提出,印度人也首次模仿他们的统治者打板球,这部电影所设计的乡村背景使得一场大戏得以在这里上演。

因为故事背景设置在小村庄而非国际化都市,这部电影就不能像女子曲棍球电影《加油!印度》一样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当今的城市。

在电影中汇聚该国多个不同地区的代表,使参赛队伍成为多地区为一体的印度的缩影。在那部电影中,教练卡比尔罕让女孩们进行自我介绍时,她们所采用的“姓名加地区”的介绍形式。

如“巴比尔·考布,旁遮普”和“科玛尔·朝塔拉,哈里亚纳邦”,令他非常生气,直到有一个女孩采用了另外一种形式,即“维迪亚·沙玛,印度”。教练称:“我不想听到各个州的名字,我只想听到一个国家的名字,那就是印度。”

与此相反,《印度往事》则呈现了多种典型的乡村人物形象:玩吉利·丹达游戏的小男孩、当地的医生、养鸡的农夫、弹弓专家、算命先生和铁匠等人以及一个锡克教徒和一个印度平民一共11位而非7位选手。

随着镜头前比赛的展开,在最终比赛的前一天,电影用他们像拿枪一样的持棒姿势透露出东方最终压倒西方的痕迹。

在电影中他们的对手英国军队占领军表现得非常傲慢、抱有偏见,罗素上尉这一角色更是集所有最糟糕的品质于一体。

虽然英国人对村民的苛待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仇恨和火药味,但是至少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与这个“弱小种族”比赛时,仍展现出了另外一面,那就是公平竞赛的维多利亚式运动准则。

虽然当其对手是“更加弱小的种族”时,这种公平竞争也往往带有伪善色彩。

从坎布尔请来的英国裁判表现得十分认真负责和公平公正,他允许戈利用打弹弓的方式投球,因为规则中并没有禁止这种方式,并将影响到比赛结果的关键一球宣判投球无效。

值得一提的是波伊尔上校,他在印度人打出好球时给予赞扬,并在他们运气不好时向其表示同情。

最具同情心的英国人伊丽莎白·罗素教会了村民们该项运动的基本知识。

她这么做一开始是出于正义感和对印度人民的同情,但很快她就爱上了布凡。在寺庙中,布凡向她介绍了克利须那神和拉达这对圣人之间的婚外情,接着她与布凡的这份没有结果的爱情在一段歌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中她幻想着自己替代女主角葛莉(格雷西·辛格饰)生活在村子里,幻想着布凡穿上英国的军队制服,与她在舞会上跳起华尔兹。

电影中逆转了传统的白人和当地女人之间的殖民地爱情模式(电影中并没有清楚地讲明布凡是否意识到伊丽莎白对他的爱)。

在这种情节中,分离是必然的,至于埃德温娜·蒙巴顿和尼赫鲁之间的关系,电影则故意设计得非常模糊不清。

事实上,他们最后的告别,布凡的话“小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为我们做的这些”,以及画外音“她一生未嫁,成为了布凡的拉达”等都暗示着印度和英国在独立后“既未完全统一也未彻底分离”的关系。

显然,这两个国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拥有相同的民主制度和法律,都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都崇拜莎士比亚,都采用相同规制的铁路以及拥有众多的英印混血。

并且鉴于电影中伊丽莎白对布凡的爱要比他对她的多,这也反映出未来权力关系更多地掌握在印度人手中。

虽然你最开始看的时候可能以为它是一部“种族电影”(具有严重的种族偏见),最后再看却觉得它更似“跨文化电影”。

实际上,这部电影在两者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当然也体现在板球这项运动上,电影用板球比赛中的一些对白预示了印度未来的成功,如波伊尔上校曾说:“你知道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多大麻烦吗,难道要在整个次大陆都举办一场场板球比赛吗?”而一位公职人员也曾钦佩地说道:“这个国家有打板球的潜力。”

随着英国人在板球比赛的失利,印度人民得以重获新生,军队放弃了尚庞,罗素上尉也在耻辱中被发配到非洲。

这个结局用一个小的“命运的眷顾”(印度赢得了板球比赛,村民们打败了殖民者),为之后殖民者的最终退出打下了伏笔,并预示着一个更大的“命运眷顾”,即1947年8月15日尼赫鲁宣布印度独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