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5

美国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背后,聚焦地球环境面临的危机

娱乐天地2023-05-07 18:39:460

生命是个古怪精灵,活着的人自顾享乐快活,别说太阳月亮,大地碧水,连日子都想一天当一生过,哪会关注与地球所有生命生死攸关的水。

但是美国纪录片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简称《真相》)却把目光焦点聚集在这个“非主流”领域,影片是围绕着关于地球环境面临危机的理论铺陈展开的。

这部纪录片的呈现方式简单,主角戈尔像是位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做一次讲演、主要场景就是大学的一个教室。

戈尔老师笑容可掬地讲述着极其精通的环境学说,中间不断插入多媒体的图表、三维动画,当然还有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一动感影像,语气低沉的戈尔还叙述了他人生中的几段悲情故事。

没有抓人的核心故事,算不上精彩的纪录片,此乃常识。《真相》却成功了、不仅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长片奖,票房还上了1.8亿元人民币,据说仅次于《华氏911》和《帝企鹅日记》。

《真相》这部片子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的眼力与才华。

环保题材,选题独特。表现方式上,戈尔研究环境危机课题多年,有一份讲了上千次的非常精彩的多媒体演讲课件,他满世界跑,传播他的环保警言。戈尔撰写的同名书籍《难以忽视的真相》,数次荣登《纽约时报》排行榜的冠军。

一部影片,就是一节大课,90分钟,戈尔老师游走在阶梯教室中,来回踱着步。他的魅力到底何在?

随着戈尔时而以沉稳动情的旁白与激情的现场演说交叉推进,由点及面,将观众引向“难以忽视”的地球环境危局的真相:时而一副美式幽默,以“局内人”的身份,说出内幕故事,涉及一些美国人的诡计与丑闻。导演剪辑时巧妙运用,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窥探欲。

影片大量使用新旧图片比对的方式,来讲述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

伯尔尼大学物理机构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在南极冰芯内钻探取样,得出的数据相当可怕:二氧化碳浓度是过去65万年以来最高的。

戈尔用一个大号的表面涂漆的地球仪,来比喻大气层厚度与地球相比的比例。

大气层重要无比,使地球保持一定温度,适宜生命居住。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增加了它的厚度,更多的射线受到阻挡,引起全球变暖。如何阻止它?南极的冰川本应为地球温度调节阀,可偏偏它在加速融化。

其实在世界各地,人类已经尝到了苦果,好似一个秃发者,地球对毛发引力加大,开始总是从发际线渐渐后退,最终变成“周围有”。比对旧日明信片、老照片,10年内,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最终将消失。

喜马拉雅山面临着同样严峻的问题。

环境科学枯燥乏味,戈尔的讲解却形象生动。令人联想到中国民间神奇的说书人,惊堂木一敲,开篇提气,听我慢慢道来。

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倒下后,接着势如破竹,排山倒海。北极的冰层犹如一面大镜子,阳光直射上去大部分会被反射掉,并被海洋吸收,冰层也会融化。人类在北极已经发现了淹死的北极熊。

随着冰层融化,可怜的北极熊在慢慢丧失它们生活的领地,最后只能等死。

戈尔的慷慨陈词,循循善诱,动情而不失节制。

在影片中,戈尔的语言充满了磁性的感染力,再配以直观的影像图片、声画衔接到位的纪录片艺术手段,摆事实、讲道理,丝丝入扣且由浅入深,大有唤醒尚处在蒙昧阶段的美国民众乃至全球人民的决心。

席间,戈尔为观众描绘了一幅毛骨悚然的画面:如果南极西部或格陵兰融化一半,人类将要重绘世界地图,因为海平面抬升后,旧金山、纽约、东京、伦敦、威尼斯、悉尼、加尔各答、上海等沿海城市将被彻底淹没。

悲情牌,好莱坞惯用的叙述技巧,派拉蒙出品的这部纪录片,深入挖掘出戈尔的儿子、姐姐、父亲三代人的故事,意图表述呼唤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主题。

1989年4月,戈尔6岁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受伤,生命垂危。在医院陪伴孩子的一个多月里,看着孩子游走在生死边缘,戈尔度日如年,倍受煎熬。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幼小生命的坚强,彻底颠覆了他的世界观。当儿子康复之后,他将一切抛在了脑后,誓将环境保护作为余生的唯一工作。

一些喜欢电影的人,时常抱怨中国的电影为何总与奥斯卡无缘。显然,是价值观的差异。

就说《真相》吧,一个帅气的大人物,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格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典型的美国价值观,声情并茂地宣讲着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主题,不获奖才怪。

人类目前面临着臭氧层空洞的环境问题,只要人类齐心协力,就可以共渡难关,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影片末尾用字幕的方式介绍了很多我们力所能及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好莱坞是个神秘的字眼,用大明星,说好故事,掖着价值观,是至胜法宝。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