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7

塑造体育英雄形象之下,《烈火战车》用矛盾冲突放大电影主题

娱乐天地2023-05-07 17:58:530

与其他同类型的体育电影相比,《烈火战车》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永恒的经典,是因为这部影片保留英雄主义的叙事风格,还为人物设计了一些内在的矛盾冲突。

丰富的情节加上畅快淋漓的叙事,这部电影可谓是百看不厌。

一般,英雄主义旋律体育电影的模式通常会给主角设置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如贫穷、偏见、种族、疾病等。

《烈火战车》虽然也没有摆脱这种模式,但却巧妙地将两位主角的障碍设置得更加隐蔽。

尽管亚伯拉罕受到反犹主义者的排斥,受到学校守门人的调笑,并在学院短跑比赛开始前被同学大声嘲弄。

但是他立志成为一名体育英雄,他的主要动力并非来自这些阻碍和挫折,而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出于他作为立陶宛人的特性,想要向世人展示英国人风范。

这种动力更体现在他对吉尔伯特和沙利文“俏皮且诚挚”的爱,以及皇家海军舰艇宾纳福号上的“不为外物所诱惑、属于其他国家、他仍然是英国人!”等句子中。

影片中并没有正面描写亚拉伯罕成为他实现体育梦之路上的障碍,但是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这种障碍确实是存在的。

尤其是当他希望聘请专业教练时,就与凯尔斯学院院长和三一学院院长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二人狭隘地认为这个外来者所追求的英国人风范是错误的,为了反驳他们所持有的“不劳而获的优越性”幻想,他回应道:“我愿意追求卓越。我为自己的未来而战。”

除此之外,影片还设计了不少值得回味的矛盾与冲突,这种设计在以下三个场景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它们分别是利德尔在100米预赛举行的那个星期天选择参加布道、亚拉伯罕向奥布里·蒙塔古袒露心声以及亚拉伯罕在获得胜利后的退缩行为。

利德尔的话,使人不禁回忆起他在早前一场比赛结束后向观众发表的演讲(“信仰就像赛跑一样”)。

当他做演讲时,镜头在运动场上切换,主要展示了运动员的失误、跌倒和摔跤的场景,墨索比尼为亚拉伯罕指点他在200米比赛中的失误的场景。

蒙塔古在刚刚完成六次越野赛跑时精疲力竭的样子,以及选手们在跨过水沟障碍时身上沾满泥土的样子。

“国家就像水桶里的水滴,又如天秤上的微尘”,利德尔这句话描述的正是英国与美国的体育竞赛中愈发凸显的民族主义矛盾。

与此类似的还有萨瑟兰勋爵向卡多根勋爵发表的关于民族主义的讽刺言论以及其与伯肯黑德谈到的关于“国家尊严”的讽刺言论。但是电影中塑造的此类矛盾焦点还是在亚拉伯罕的身上。

在墨索比尼给亚拉伯罕按摩的时候,亚拉伯罕告诉奥布里·蒙塔古说他是他心目中“最全面的男子汉”,因为他懂得“知足”。

而他本人则是在“盲目的追寻,却不知追寻的目标为何”。他最后的一句话“我几乎怕得不敢赢”显然不仅解释了他在赛前的神经紧张。

更足以说明为何当比赛结束后选手们在更衣室进行庆祝时,亚拉伯罕却只顾着整理他的手提箱,并不参与其中。

当蒙塔古想要过去给他一杯香槟时,林赛制止了他,并对他说“有朝一日你也会赢的,胜利的滋味并不好受”。这句话表明对于亚拉伯罕来说,获奖并不意味着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片刻之后,亚拉伯罕就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这里。

塑造体育英雄形象之下,《烈火战车》用矛盾冲突放大电影主题

电影一开始采用的是远镜头,随后用一个特写突出亚拉伯罕的神色痛苦,之后又用缓慢的镜头移动来描绘他和墨索比尼的醉酒庆祝活动。

再之后还进一步用特写镜头突出他向教练敬酒时满怀痛苦与烦恼的神情动作,以揭露他的内心活动。

而早前,电影中还用一个特写镜头展现出他看到利德尔获胜时的憔悴面容,他或许在想,也许是情况不允许他和利德尔同场竞技,他才能赢得比赛。

此外,虽然他也出现在赛道上庆祝利德尔的胜利,但当队友们都登车将要胜利而返时,他的身影却并没有出现。

电影中林赛发表了一段精辟的言论,其中谈到了赢得比赛所带来的困境。

而在现实生活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英国自行车手维多利亚·彭德尔顿也承认她在胜利后感到沮丧,胜利让她感到“悲伤和麻木”。

这种沮丧可能是由于这段时间内选手整个人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比赛身上,就像亚拉伯罕一样。

而那些拥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的运动员,如利德尔,即使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仍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过分看重赢得比赛的意义,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电影的结尾用一段非常浪漫的情节为1924年的这场比赛画上了句号,亚拉伯罕的未婚妻西比尔在火车站接回了载誉归来的体育英雄,但是即便是这浪漫的一幕也蕴含着其他的深意。

她一直等在出站口,却并未在乘客中找到亚拉伯罕,直到所有乘客都已离开,他才终于出现,走向她的怀抱,这一幕隐含着亚拉伯罕面对重新踏人比赛之外这个更加复杂的世界时的犹豫不决。

而这之后的下一幕,镜头却又重新切回追悼会,并回响着“耶路撒冷”的歌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