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7

从导演的角度重新赏析纪录片《故宫》,解读历史背后的真相

娱乐天地2023-05-07 17:08:150

故宫是清王朝的“心脏”,也是极为受欢迎的纪录片电影题材。

纪录片《故宫》在2003年的时候开始拍摄,总长度达到600分钟。能拍出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导演,是有才情的人,换句话说,是一个将自己放在历史的河流中去逆流而上追根溯源的人。所以周兵拍出一些有影响的文化类纪录片,是一件必然的事。

从导演的角度重新赏析纪录片《故宫》,解读历史背后的真相。

影片第一部分《肇建紫禁城》从建宫起因开始,到故宫建成,仅仅50分钟。

从信息捕捞到叙事技巧,从画面拍摄到特技动画使用,从解说词写作到时空跳跃古今关联,大气恢弘,大事件背景下个体生命如流星般炫目,将观众推至600年前的那个现场,面对一幅历史与艺术共舞、宏愿与群星闪耀的画卷。

导演周兵说,他与摄制组是以故宫工作人员工作的方式来拍摄的,除了宫内研究人员,没有人可以如此用静谧的心态接近故宫

在有气场的风景中,在日起日落的城墙光影中,感受时光交替,与文物对视,其实是在与明清历史里的统治者心灵靠近。通过影像传递,观众从视觉呈现中,慢慢走入了历史时光长廊。

影片的开头非常过瘾,一个镜头点题,是想象力与手段最匹配最契合的影像呈现

在铿锵的鼓点声中,橙黑色的旧影片,镜头由皇权象征的宝座拉出,从宫殿里退至宫外,从仁和殿牌匾移下,导游引导游客进入宫殿,画面继续运动,故宫矗立在完全对称的中轴线上,淡出片名。

随着浑厚的解说开始:“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据说导演周兵说他想了很久,才想到这句颇为得意的开场。

画面依次往下进行,硕大的月亮伴随着繁星点点,一颗流星划过,穿过云层进入地球,再到中华大地,镜头中不断变化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北京城的地理位置,然后汉、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中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当镜头穿越北京街道跨过正阳门时,一个21世纪新的故宫亮相在观众面前,车水马龙,人间繁景。当镜头直线穿越门洞时又把观众带入了600多年前的明代。这是一组用3D技术合成的完全鸟瞰镜头,编导想通过这组镜头表达“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的观点。

《故宫》给了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故宫经历过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的悲喜人生,上演过中国历史上许多精彩故事。

故宫是怎么盖起来的?《明史录》上只有几个字,哪年哪年,宫殿完成了。摄制组花了两年的时间,像侦探似的大海捞针地去找,从民间文体、官员笔记,从当代学者研究成果,去拼贴复原,拼凑出信息骨血。

周兵说他的兴趣是在只言片语的史料中解读历史的真相,在无言的建筑和文物中感悟隐含在历史中的思想和情感,在可掌控的范围内有创意性地展示。历史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贡献,其实就是观点信息的原创,这一点却被天生都个个沉默寡言的导演们省略不表了。

导演周兵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建造故宫的细节放大,颇似黄仁字《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方法,有大事件中的个体人物的细致经历。观众喜欢听故事,喜欢听有趣生动的讲述,而不是肤浅生硬的介绍;喜欢听现象背后的深人揭示,而不仅满足于表面的展示。

历史书籍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仍然要仰赖文字叙述,叙述方能展现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完整性。影像是一种图影还原,是想象。历史事件中,人的行为充满了各种细节、插曲,每一个小的插曲可能酝酿、造就了未来的戏剧性事件。而潜藏在人背后的行为,布满了各种动机。

纪录片导演则要置身“历史现场”,揣度历史人物心迹,以绣花心机,抽丝剥茧,再行缝补历史衣履之技。周兵和他的编导团队为观众还原了一个个的“历史现场”,让观众好似直接目击了故宫建造中的艰难过程,又得以窥见当时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创作上的突破,是《故宫》成功的另一个体现。

画面的品质、声音的品质达到了国际水准。目前中国纪录片与国外优秀节目的差异点,也在于此。《故宫》带给我们非同凡响的视觉体验,在色彩、影调、光线、镜头的运动轨迹等画面的各个元素中,让人震撼和赞叹。

故宫跨越600年的历史,很多历史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情景再现,是纪录片特别是再现历史题材内容惯常运用的手法。

《故宫》使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把人物、历史场景还原,达到历史人物在历史场景中若隐若现或从历史到现实相互交替的景象。如开篇部分上万人运送巨石和从川贵鄂运输楠木的场景,就采用了人物扮演加电脑动画合成制作的方式,效果逼真,表现到位。

镜头中的古槐树,被镜头记录了从冬季的枯枝、春天的发芽开花、夏天的茂盛、秋天的萧瑟之过程。植物随着岁月流转,仿佛也有了生命,它们构成了故宫的沧桑变迁史。浮华背后是沧桑。每一处瓦砾砖木,都见证了故宫600多年的沧桑。

纪录片编导拍摄历史,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总有一天,他们自己也会成为历史。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