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4

电影叙事伦理的价值:诗电影的传承与创新,让艺术电影永驻心灵

娱乐天地2023-05-07 15:57:530

电影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供大众观赏,因而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观众的主体性地位,但是这绝不代表一味迎合观众的喜好,而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电影艺术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萨金采夫选取了长镜头的这种表达方式,确保电影表意的连贯与完整,真正将观众带入到电影作品中,引导观众真正的走入角色,思考电影叙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问题,进而实现对人类内心的真正关注,也正是萨金采夫在电影叙事伦理中对人性与丑恶揭露,使其电影具备了明显的现实价值,也成为人性伦理问题永恒的经典。

早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第一批俄罗斯导演就关注到了诗电影的的特点,但是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等人依旧属于“蒙太奇”派的代表,其大量电影使用的依旧是蒙太奇式的电影语言。

直到塔尔科夫斯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他认为:“电影以诗的思维方式进行表达,可以将影像中一些不能调和、矛盾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塔尔科夫斯基所坚持的诗电影强调“自然精神”,要求电影要反映真实。拒绝一味的迎合观众口味,更加强调电影及导演在艺术创作中承担的社会责任。

但由于80年代俄罗斯电影产业乱象的发生,诗电影的市场急剧下降,大批导演开始将创作转向了商业片。直到90年代末,国家对于俄罗斯电影行业的整顿与扶持,俄罗斯诗电影重振旗鼓,再度回归。

导演对于俄罗斯传统文艺再度投入了高度的关注,他们在探寻俄罗斯人民精神世界的同,对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人性伦理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的关注,令诗电影披上了社会意义的外套,这样的诗电影重新引发观众的视线与思考。

其中萨金采夫的《回归》被称为新世纪俄罗斯艺术电影的真正回归,萨金采夫在继承传统西方诗电影理论与苏联诗电影理论的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形成了独属于新时代的“俄罗斯诗电影。

而萨金采夫对于诗电影的传承,并未全盘接受“塔氏电影”风格,而是在“塔氏电影”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创新,在萨金采夫的电影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如在《回归》中父亲的回归象征着俄罗斯新政权的回归及在《叶莲娜》、《无爱可诉》中,将镜头对准“家”,因而家在萨金采夫的电影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及作用,“家”是电影叙事展开的固定场所,也是交流亲情的唯一场所。

萨金采夫的镜头犹如游走在每个家庭的监控,仔细地观察着每个家庭的悲剧,这样真实的叙事角度更加客观地展现出家庭矛盾,导演才能真正的走入观众的内心。

萨金采夫始终遵循着前苏联大师“塔尔科夫斯基”的诗电影理论,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升华将家庭、社会问题的内核呈现在了荧幕上,对观众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意义,有助于观众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伦理认知。

而萨金采夫的成功更离不开像爱森斯坦、塔尔科夫斯基、索库洛夫等众多优秀俄罗斯电影大师为俄罗斯电影打造的艺术殿堂的熏陶。一代代俄罗斯导演的理论与实践都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萨金采夫是一位始终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导演,他将镜头长期对准俄罗斯最普通与平凡的人,用普通人的生活照射出俄罗斯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

他曾直言,不会选择去拍一部引人注目的商业大片,而他仍旧选择花费5、6年的时间去拍一部真正问鼎人类心灵的艺术电影。

真正的艺术会产生令人反思的功能,萨金采夫正是这样的一位导演,他所所使用的叙事手法,能够将俄罗斯人民经受的苦难与寻找自我救赎的艰难之路深深的镌刻在人们的内心,难以抹灭。

也正是对于对于俄罗斯这个古老的命题“苦难”的探讨,令观众产生了极强的共情,共同寻找走出“困难”之路。

对于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从未有专家给出过明确的定义,我们惊叹于好莱坞大片所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冲击,但一旦与艺术电影相比,似乎艺术电影所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更值得回味,它犹如一壶陈年老酒,沉醉于它的回甘与浓烈。

与艺术电影相比,商业电影中用金钱堆砌出的道具、特效似乎真的不值得一提,充分满足观众在视觉冲击感上的追求,但这种欲望的满足是短暂的,并未能够长久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萨金采夫,从不刻意迎合观众的做法,他赞同普希金诗中的一句话,大概是:“如果你刻意奉承、靠近一个你喜欢的女人,那么她可能对你并不感兴趣,反而你对这个女人越疏远、冷淡,她反而会更加喜欢你。”

这同样可以应用在导演与观众的关系中,如果刻意迎合观众的喜好,反而导演失去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并不会赢得很好的口碑,一旦始终坚持自我,从不在意外界的讨论与看法,这样的导演或许能收获更多的赞赏。

而也正是这些具备个人风格特色及个性的镜头令观众真正感受到艺术电影的美,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放在了真实的镜头下,观众对于这种困难的理解以及激动的情绪将整部电影的叙事伦理推向高潮阶段,从而赋予整部影片强烈的民族精神内核,真正实现了对于人民内心世界的现实关照。

无论艺术电影的市场未来如何,都不应该忘记艺术电影给人类心灵、道德伦理所到来的震撼,经过导演的精雕细琢,它值得每一位观众慢慢回味、仔细感受它经过岁月冲刷后那种从容、淡定的美,艺术电影这一颗古老的行星从电影史的长空划过,留下的绝不仅是那一刻的绚丽,必将熠熠生辉,它的光会始终点亮每一位观众的心。

用艺术彰显人性的光辉萨金采夫电影的主题始终是深刻的、难忘的,他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真实的俄罗斯社会,他的镜头中同样饱含着俄罗斯文艺界特有的普希金气质,在萨金采夫的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俄罗斯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在简单、真实、质朴镜头下的影片仿佛更有张力与生命感。

他运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着这个复杂的社会,他的思想已经随着镜头成功地走进了人们的内心世界,这种令人震撼的主题与真实的表达逐渐浸入人们的思想。

艺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萨金采夫在影片中深刻还原俄罗斯社会中的金钱至上、强权政治的统摄与父权制度等问题,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弥补现实世界的缺失与不足,这也正是艺术电影的魅力所在。

萨金采夫的电影风格整体呈现出深邃、凝重、神秘的特质。但是纵览萨金采夫的电影主题,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电影并未同完全朝着宗教、神话、超现实的方向走去,而是将这些元素与家庭生活、两性关系、人际关系联系起来,为影片增加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在电影《回归》中,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父子关系的家庭电影,但是在展现畸形父子关系的同时唤起“前苏联”社会中有关“寻父”这一古老的宗教主题。

如果说在《回归》中萨金采夫这种富有“人情味”的主题表达不够明显,那么《利维坦》将这种人性的关怀彰显到了极致,他将小人物内心深处对于强权的反抗、追求尊重与自由的欲望进行了全方位的表达。

社会中小人物勇与强大国家机器的对抗,甚至不惜生命也要维护属于自己的权利,这无疑更加凸显出强大政权下人性的卑劣,但是即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萨金采夫仍用镜头将人间的温情表达出来,小人物之间的团结与互助、珍贵的亲情与友情,其间的表达已不是情感的简单流露,而是传递出一种浓烈的“人情味”。

虽然萨金采夫始终将“悲剧”作为电影主要的切入视角,将叙事伦理作为电影的主要叙事手法,萨金采夫这种对于人性关怀的体现,可为观众提供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为此实现自我救赎的胜利与人性的唤醒。

萨金采夫始终在电影中强调对于人性关怀的追求,《利维坦》这部电影即便受到来自多方力量大的打压,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对于艺术电影的追随。

他的作品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艺术影像,而是能够给人们心灵带来慰藉与震撼的精神食粮,他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对于家庭、社会、人性的伦理认知、内涵、意蕴做出了全面的诠释与解读。

他始终采用观察式的表达手法,真实地记录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认真体会世间的人情冷暖,从而为芸芸众生探索一条自我救赎的新道路。萨金采夫所为我们提供的绝非是一副艺术电影的躯壳,而是用其精神内核浇灌人们的心灵,洗濯着人性的肮脏,这样的艺术电影终将永存人们心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