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15

于和伟能火向全国,是因为他踩中了,中国文化的三个“隐形规则”

娱乐天地2023-11-09 14:48:180

1995年,张艺谋开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影片大牌云集,有巩俐、李雪健、李保田、孙淳。

影片展现了30年代上海帮会斗争的人心险恶,全片包装相当华丽,巩俐更是在片中大展歌舞,其中一场重头歌舞戏,需要大量群众演员在舞池中跳舞。

一个正上大学的学生也在其中。许多年后,在宣传《坚如磐石》时,张艺谋说,当年我望向舞池中的这群年轻人,心想指不定将来其中就会出很厉害的演员,还真实现了。

就坐在张艺谋不远处的于和伟,仰面朝天,眼眶有些湿润。

当年那个舞池中的大学生,就是年轻的于和伟。

这段经历让于和伟一生难忘,“上大学的学生,如果能够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靠上边,那是莫大的荣幸和骄傲。”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时,于和伟坐在影院里拼命想找自己的镜头,可惜愣是没找到。

这也是于和伟跟张艺谋的第一次合作。

28年过去了,《坚如磐石》上映前,张艺谋看着于和伟说,如果黎志田先一步出现,高启强只能排第二。

虽然影片被金星评价为“题材流量化”、“画面赛博化”、“圈钱常规化”、“老年顿感化”,但影片票房已破8亿,没什么能阻挡《坚如磐石》拿下国庆档票房冠军。

影片口碑最佳的部分,是演员表演,而一群实力派中表现最耀眼的,无疑是于和伟。

他将大佬黎志田的的暴戾、霸气、道貌岸然和对女儿的柔情,几副面孔演到淋漓尽致。

但站在高光下的于和伟,却显得异常安静。

没有流量界常规操作的热搜轰炸,除了正常的路演,这些热闹好像跟他无关。

于和伟成名很晚,2017年他凭《军师联盟》里的曹操真正尝到走红滋味的时候,已经46岁。

之后的6年,他先后出演了《一出好戏》、《觉醒年代》、《大决战》、《坚如磐石》、《三体》等影视剧,迅速从默默演戏的实力派,变成了“万物皆可于和伟”。

更在年轻人中,因为一波 “接着奏乐接着舞”的鬼畜视频爆火。

对于自己的莫名走红,于和伟只说了一句话:“还好,我有作品。”

没有演员不渴望成功。

可是当名利来了之后,于和伟却选择了另一条不太一样的路。那种冷静与清醒,足以令许多内娱当红明星脸红。

而他走红背后,或许是默默踩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隐形规则。

于和伟为何在流量风口处“主动隐身”?

这看似不可理解,其实他是精准地踩中了中国文化中的第一条隐形规则。

用李连杰曾经对凭《战狼》爆红的吴京说的一句话,就是“夹着尾巴做人”。

“夹着尾巴做人”,似乎是指一个人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状态。

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分寸感”,是爆红后的冷静自持。

这句话,于和伟从来没说过,可一直是这么做。

50岁,他第一次拿下视帝那回,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老戏骨”这个词,于和伟却说,“别总说演技教科书什么的。”

主持人问他想听什么称呼?

“演戏,会演戏的演员,会塑造人物的演员,这就足够了。”

演艺圈当红男演员如秋天的麦子,红了一波又一波,《觉醒时代》之后,雷佳音等人纷纷崛起,但步子最稳,没有任何负评,每部戏表现都很稳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张颂文,一个于和伟。

一个人处于低位时夹着尾巴不难,实际上想露也没机会。

可当一个人如日中天,被捧上神坛的时候,要夹起尾巴,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些年我们看到过太多“翻车”的例子。

一个个一夜爆红的明星,快速站上巅峰,也很快透支自己。

我不说名字,大家心中都有数。

可于和伟为什么没有得意忘形?大概是因为,他这一路,说好听点,走大器晚成。

说不好听,就是差点没成。

从一开始,于和伟就不像是能吃演员这碗饭的。

于和伟家境贫寒,母亲45岁生的他,父亲在他3岁时就意外离世,母亲靠卖烤地瓜拉扯大一堆孩子。

论天赋,好像也没看出来。

读了两次初三都没考上高中,最后读了中专,由于文化课成绩不达标,未能他考入他想要上的抚顺艺术学院。

最后好不容易考入了抚顺话剧团。

1991年他和舞蹈演员宋林静谈恋爱,却被对方的父母瞧不起,为争一口气,他拼了一年多才在1992年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就算入行,他也比别人晚,郭京飞这样的尖子生大一大二就开始挑大梁演话剧男主了,于和伟25岁才出演首部话剧。

28岁才参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巧不巧,《曹操》。他演的荀彧。

冥冥中自有天意,总有一天,他会凭饰演这部剧的历史人物一战成名。

可当时还不行。

1996年,于和伟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时,全国的平均年收入已突破6000元,而他的月工资是150,算拖了后腿。

妻子宋林静已经当上了导演助理,可30岁的于和伟暂时还一事无成。

一直到妻子怀孕的时候,他才接演了改变人生的一部大戏,高希希导演的《历史的天空》。他饰演的,就是令人恨到牙痒痒的万古碑,那部戏的主演李雪健和张丰毅对他的评价是“这小子一看就是骨子里的坏”。

这一年,于和伟已经33岁。

放到反派容易出位的今天,他在剧中那些精湛的演技片段通过短视频一传播,几乎肯定就红了。

但人走红是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是有了,天时未到。

当年演的好的反派演员,遭骂比较多,走红却很少,观众观念上还没把演员和角色分开。

那就只有继续演。

《搭错车》里,他是陷害亲生女儿的老板,《纸醉金迷》里, 他又是嗜赌成性的投机商人范宝华。

黄渤说过一句话,长得好看的演员,天生有优势,拿脸就能把人物的好感度建立起来,像我这种,习惯了在人物身上投入更多力气。

于和伟颜值比黄渤强应该没争议,但放到男演员中,也不算出众,只能多花力气。

因为拍戏档期紧张,他连姐姐患癌去世、母亲去世时也没能回去看一眼,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直到2010年,年近40岁的于和伟终于在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出演了刘备,这个角色不算大火,“接着奏乐接着舞”出圈是以后的事,但让于和伟开始有了演正面角色的机会。

《岁月》《刑警队长》《青芒》等佳作他都演过,但观众也只是觉得他眼熟,没多少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那些年于和伟差的,还是运气。

有些演员,可能就是要人到中年才会红,就像有些种子埋进地里,就是要久一些,才能破土而出,这一破土,就了不得。

如果对比一下如今和于和伟同为实力派的同年龄段演员当年的境况,更能理解于和伟的落寞。

廖凡已经是柏林影帝,段奕宏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黄渤好几座影帝奖杯到手,还是票房先生,秦昊影帝视帝没拿,可戛纳威尼斯电影节红毯没少走。

于和伟?啥也没有。

如今和他同咖位的实力派男星,当年比他更缺存在感的,大概只有张颂文。

这么一直熬到了2017年,已经46岁的于和伟终于凭借《我不是潘金莲》拿到金鸡奖最佳男配,又在次年参演《军师联盟》拿下了白玉兰最佳男配。

“曹操”一出,于和伟才真正破圈。

《军师联盟》的导演是张永新,2021年,他推出了自己的年代剧新作,最初无人问津,渐渐却凭高口碑逆袭,成为2021年的国剧口碑第一,这就是《觉醒年代》。

至此,于和伟才真正彻底尝到了走红滋味。

已经快50岁的于和伟在圈子里摸爬滚打多这么多年,阅尽了人情冷暖。

往昔付出的一切,终于在这时候开花结果。

人红了,遇到的就都是好人。

但一路爬坡爬上来的于和伟,早已懂得了世间运行的法则。

夹着尾巴做人不仅是低调,也意味着目标明确,坚如磐石。

此时的于和伟,终于听到了念念不忘的回响。

因为写这篇文章,回头看了很多于和伟的作品。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的演技天赋,早已显露无遗,但你又能明显感受到于和伟演技的精进。

很多演员演技演到一定程度就到了头,可于和伟却好像一位高手,功法虽然相似,功力却日进。

这背后其实是他踩中的第二条中华传统文化隐形规则:“精一”。

源自我们中华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所谓精一,也就是苟日进,日日进,专注专一,不断精进。

于和伟算是参加综艺比较少的人气男演员,除了马东的喜剧综艺,没有其他常驻综艺,也不热衷上炒绯闻话题,就是演戏。

经过我的观察,于和伟演戏至少有三个特点:

一是不自我重复。

都知道于和伟几乎一个人演完了三国,差一个孙权就天下一统了。

其实于和伟演过的大人物真不少,新《三国》里的刘备,《楚汉传奇》里的秦始皇,

《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大决战》里的林彪,《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

如果算上科幻角色,大史算为三体世界的人类做出过伟大贡献,也算一号人物。

但于和伟却很少重复演一个相同的角色,哪怕演了,也要演出不同。

比如于和伟饰演过三次陈独秀,分别是2010年电视剧《中国1921》里和2017年的电影。

2021年的《觉醒年代》里他再次饰演陈独秀,却没有重复自己,而是阅读了大量陈独秀的著作和民国时名人的信件,最终诠释出一个一出场就披头散发,带点邪性的陈独秀。

再比如《军师联盟》里的曹操,他起初是拒绝的,因为鲍国安之后,曹操的影视剧形象就有了标杆,哪怕是陈建斌也没能超越。加上观众对曹操太过熟悉,很难演出新东西。

可他最终找出了突破口,才最终接演,这一演,曹操的角色就有了新经典。

如何突破的,这就是于和伟表演的第二个特点——

善于挑战经典角色,找到新的角度。

咱先不说曹操,先说刘备。

老版《三国演义》是完全按照小说来拍摄的,孙彦军也完美还原了小说里刘备的形象。

于和伟没有被孙彦军版本束缚住,而是走出了一条“求实”的新路,抓住刘备的仁义之外,也演出了草莽英雄的气象,也有乱世军阀的心机。

比如三英战吕布前的刻意隐忍,野心暗藏。

潘凤出事后一个斜眼的表情,杀气外露。

又比如听闻二弟关羽去世的悲痛至极,真情实感。

于和伟其实演得很好,但这个角色,向来很难出彩,还有另一个三国角色等着他,他终会因为这个角色,大放异彩。

曹操。

很多人心中,老版《三国演义》是不可超越的经典,鲍国安更是凭借本剧中精湛的演技拿到了飞天奖和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他饰演的曹操别说超越,连接近都几乎不可能。

直到《军师联盟》推出,这部剧本是讲述司马懿的故事,没想到于和伟饰演的曹操却“喧宾夺主”,很多观众包括我,在曹操下线后就不看了,倒不是后面拍的差,而是没了于和伟画龙点睛的表演,索然无味。

于和伟饰演的曹操不能说超越了鲍国安的版本,但从此国剧中的曹操有了两个经典版本,应无争议。

易中天在节目中说于和伟版的曹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其实是对于和伟表演最精准的点评。

鲍国安演的是罗贯中笔下演义里的曹操,而于和伟的曹操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那个,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表演中,于和伟更突出了曹操的枭雄气。

整部剧于和伟的表演名场面很多,但最经典的,无疑是角色下线前的横槊赋诗。

枭雄末年,壮心不已,登上高台的曹孟德,器宇轩昂,有一种睥睨天下的气势,但又的的确确的老了。

他眼前是麾下千军万马,阳光洒下,曹操感慨万千,吟唱着《短歌行》,舞动着手中的横槊,仿佛天下之大,就在他手中的横槊里。

于和伟将曹操的枭雄气概演得太好,那种壮志难酬时不我予的悲情也演得太好。

剧中,底下的将士无不为之动容。

屏幕外,无数观众看得心潮澎湃。

从刘备到曹操,变换的是角色,精进的是于和伟的演技。

三是正反派都能演到极致。

于和伟在《历史的天空》里饰演的万古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一个让人恶心的大反派。

表面和善,暗地手段龌龊。

但也是这个角色,在暗恋的东方闻英牺牲后,独自跑到她的墓前唱歌。

这一幕,观众依然知道万古碑是个坏人,但也感受到坏人的情感和人性,甚至有点动容。

这一幕,在许多年后,于和伟会再演一次,就是《坚如磐石》中对女儿的温情时刻。

但于和伟能把反派演到极致,也能把正面角色,演到极致。

比如《觉醒年代》中饰演的陈独秀,《三体》中的大史。

还有《悬崖之上》的周乙。

如果说张嘉益在电视剧中,表演是“做加法”,不断增加人物厚度,于和伟在电影中的表演方式,恰好是“做减法”。

这个角色大多数时候,就是藏,用帽子遮住额头,喜怒不行于色。

哪怕朱亚文的角色牺牲在面前,也只是借助眼神、嘴角微表情和举止间的动作细节,于无声处表现角色的伤痛。

唯一一次露馅,是看着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被敌人枪决,周乙本来要点烟的手在半空中突然停住,枪响的时候忽然抖了一下,一个动作表明了他内心情绪的翻涌。

这就是传神。

于和伟是当下当打的男演员中,唯一一个让我感觉演技越来越好的那个,如果你看他最近五年的所有作品,会发现不管是挑大梁还是《理想之城》这样的配角,无论作品品质如何,于和伟的表演,从不失手。

说到底不过四个字,日子有功。

时间、沉浮、往事、沧桑、悲喜、戏里戏外,交织回响在戏里。

方才成就了今日的于和伟。

当年于和伟刚走红那阵,在拍摄《巡回检察组》时,有一场戏在银行拍摄,于和伟一到现场就引发路人骚动。

于和伟心里顿时很美,觉得自己现在这知名度妥妥的一线了。

没想到一个小姑娘上来问他:“您就是抖音上蹦迪那个大叔嘛?”

于和伟愣了一下,随后笑着回答:“我就是。”

那一刻他明白了,火的是于和伟,又不是于和伟,年轻人爱的,是抖音上蹦迪那个大叔。

这些年飘起来的顶流太多了,夹着尾巴做人,大概能保证你成为不出事的演员。

但要成为一个长红的大演员,还得加上中国传统文化隐形规则的第三条——“守心”。

传统文化讲究:克己慎独 守心明性。

演员这行当,自古就有,叫伶人。

传统文化中,他们地位很低,文化素养却要求很高。

因为上要能和文人雅士吟诗颂曲,下要懂得和市井百姓的嬉笑怒骂。

所以“演员要有文化”,是被写进中国文化的隐形规则里的。

这里的文化,并不是指学历、文凭,这些伶人肯定没有。

但真正的文化,是文以化之,在岁月生活中习得的,也是文化。

演员要守住内心,专心致志,方能练就一身文化。

这几十年来,演员的身份,不断随着时代变换。

最初他们被统称为文艺工作者,佼佼者跻身为表演艺术家。

这时候演员要想成,必须先提高文化素养,下苦功夫。

比如94版《三国演义》,鲍国安为了演好曹操甚至在期刊发表了论文。

但流量时代到来,就不流行这套了,哥哥们靠一张脸和量身定做的人设,就可以红透全宇宙。

哪里还需要什么守心?

能为粉丝守身不塌房,已经是讲究艺德。

但于和伟却保持着老土的做法。

拍摄《觉醒年代》时,有一场戏于和伟的台词有5页纸,导演希望一镜到底,保证人物的情绪延续。

于和伟最后用十分钟又过了一遍台词。

随后开拍,于和伟顺利完成表演,台词一字不差。

副导演问他如何做到,他说自己不是去背台词,而是真正走进人物世界里,当他在拍戏时,他就是陈独秀本人。

若非心无旁骛,这是万万不能做到的。

面对演艺圈的纷纷扰扰,于和伟早就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处世之道,就是专注于演员本位。

他的清醒,是明白什么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对于“流量”,于和伟被采访被问及,他只有五个字——“不是件坏事。”

可当主持人说于和伟已经成为观众心中的“叔圈顶流”,他立即回道,这是一种“过誉”。

他明白时代的变换,懂得顺流逆流,不必和时代的风向对着干,路演中接梗贼溜。

“有网友说你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涉黑?”“还有人说我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蹦迪。”

但他不沉溺于此。

不立人设。“不想那么多”。

想什么?戏。

于和伟的走红,就是把“守心”这条隐形规则重新放到了台面上,掷地有声。

到了《坚如磐石》,一个看上去西装革履的恶人黎志田,邪魅,癫狂,不计后果。但也会在等待女儿来探监那一段,让影厅哭成一片。

所谓表演的厚积薄发,也包括通晓人性。

娱乐圈起落不定,于和伟有自己的定见——

“演技,是演员这个行业的立身之本,观众看到你的演技而喜欢你,这是理所应当的。”

某种意义上,有些人怀念当年的娱乐圈。他们怀念的,是一种业已消逝、被流量至上冲击掉的演艺圈老传统。

并不是因为曾经的演艺圈有多美好。

而是当下的我们,丢失了太多。

于和伟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做了一个演员该做的而已。

但大家都忘记的事,他没忘,大家已丢失的传统,他捡着了,那长红,就红的不冤。

于和伟张颂文都红了,娱乐圈的风向也会变吗?不可能的,流量还是主流。

但好演员多一个,就算一个。

当年在《摇啊摇》拍摄现场,张艺谋把目光望向舞池里的群演的时候,于和伟一定也在望向张艺谋巩俐李雪健的方向,心想哪一天我或许也能成腕儿,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演员。

只是当年的于和伟不知道,通往一个好演员的路,会如此漫长。

许多年后有人问他,怎么坚持到现在的,于和伟说了八个字: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影视连载计划#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