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2

看哭千万人的《一个也不能少》,揭开了什么难以启齿的隐秘?

娱乐天地2023-05-07 09:03:500

贫瘠的农村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23年前张艺谋的《一个也不能少》上映后,为何会有人坦言揭国人的伤疤?

影片中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却看哭了成千上万的人。

内容形式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的老套,但它的意义你真的看懂了吗?

13岁的代课老师为了50块钱的代课金,承诺兑现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值得每个人反思。

农村水泉小学的高老师,因为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了一个13岁的女孩魏敏芝,作为代课老师安抚学生们的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偏远山区唯一的高老师,即便工资没有发也从未想过放弃28名学生,依然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耕耘。

临行之前他嘱咐魏敏芝,心里却觉得这个女孩子不能胜任这个职位。

于是找到村长想要换个人,毕竟有些孩子住校,除了教学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上的琐事。

怎奈何因为条件艰苦,除了魏敏芝愿意,没有人愿意帮忙。

在两个人交谈的过程中,一个微妙的细节,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

高老师说:“一天只能用一根粉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讲,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毕竟魏敏芝还是一个孩子,难免有一些“爱玩的天性”,但是特意叮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高老师没有提到课本中的知识,偏偏叮嘱了微不足道的“粉笔”。

原因非常简单,教学资源太贫苦了,“粉笔”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从教室的环境再到学生们妆容造型、纯真的眼神,与周遭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讽刺味道非常的浓郁。

反观现实生活中,那些坐在敞亮的教室每天车接车送的孩子,真可谓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知识改变命运,是这群人摆脱贫穷唯一的捷径。

遗憾的是,孩子们从未质疑过这个“命题”,却没有人愿意为他们保驾护航。

高老师因为家中有事离开,所有的人都放了羊。教育资源的问题,直接摆在了桌面上。

但观众更好奇的是一个小学毕业的人,和这28个孩子如何相处?

高老师得知村长给魏敏芝50块钱为报酬后,他本不想多管闲事,但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对这个地方有了深厚的感情。

为了安抚魏敏芝,他承诺自己回来之前,如果班里的学生28个一个都没少,就额外奖励魏敏芝100块钱。

不得不说,看到这里觉得非常的荒唐,为什么?

魏敏芝的本意并非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只是心动50块钱的报酬。

13岁的她,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但是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精神。

因为缺乏震慑力,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听话,再到后来对她尊重。

在她的身上,似乎看到了高老师曾经的身影,陌生的环境,融入到一个群体被接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是多数山区支教老师,真实的写照。

在村长的召集下,孩子们整整齐齐的举行了升旗仪式,然后回到了教室中。

站在28个孩子的立场来讲,高老师的离开多少都会感觉到失落。无人问津的日子里,是这个男人点亮了众人前行的灯。

他是否会回来?会不会永远不会来?每个人心中都藏着这样的问题。

魏敏芝的到来,尽管村长再三强调是顶替高老师代课,但依然有人不服气,何谈跟随这个看起来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学习?

村长走了之后,魏敏芝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将课文抄在了黑板上,让学生们跟着抄。

在这里又出现了讽刺的“手笔”,学生们看着黑板上的内容,不知道如何下手,这些新课文大家还没有学过。

魏敏芝虽然明白大概的内容,但是小学毕业的她,从未站在讲台上讲课,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每个人。

除此之外,她还不知道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高老师交待给她的任务就是每天抄写课文,然后站在门口等着,如果学生们写完了回家,没写完就等到写完为止。

魏敏芝13岁本来就不像老师,她是见过自己的老师,如何在讲台上发挥。

这件事情真正落到自己肩膀上的时候,等同于是全新的挑战。刺头打闹期间,不小心撞翻了“粉笔盒”。

魏敏芝的孩子气顷刻之间展现了出来,不过品性也暴露在了观众的面前。

她气不过硬是让刺头去捡,两个人在推搡之中踩碎了很多粉笔。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女孩是一个较真的人。

后来十岁的张慧科,因为家里面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到城里打工。

因为这件事情,一盘散沙凝聚成了一条绳子。坦白来讲,魏敏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秉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但一行人搬砖凑路费、魏敏芝寻找的过程让人心中肃然起敬。

承诺重要吗?对于某些人来讲等同于耳旁风,尤其是职场中。13岁的魏敏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脸了无数人。

凭借这股韧劲,魏敏芝坐上了去市里的车,困了睡大街,饿了吃别人的剩饭,开启了寻找张慧科的道路。

最终在电视节目中,张继科看到了魏敏芝的身影,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两个人重逢。

凭借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魏敏芝不仅找回了学生,还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淳朴的情愫,渲染到了人心深处。

讽刺的是该片上映后,多数人觉得这是“博眼球”,是在揭伤疤。

坦白来讲,张艺谋用真实的视角,聚焦了贫瘠的农村,和落后教育是一件好事。

《变形记》2006年上映的时候,震撼了多少人?灯红酒绿之外的偏远山村,孩子们求学之路的坎坷,打脸了多少人?

这么多年过去,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是不是应该成为主旋律?

缩小差距这件事情,一直都盘踞在各界人士的心中,但是否得到了本质性的解决,一直都是一个未知数。

《一个也不能少》中就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

农村师资短缺,很多老师恨不能一个人教好几门学科,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万能的。

但是站在老师的立场来看,精力、时间、耐力有限,间接性的导致,很多学校的艺体课被局限。

除此之外,农村的条件设备不及大城市,多数人都愿意在一线城市发展,嫌少将事业的重心放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

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区别,他们没有资源和见识,相对来讲比较活泼好动,多以留守儿童为主。

想不到父母的关爱,情绪得不到理解,逐渐的造成恶习越来越多,当然这些孩子的本性纯良,仅仅只是偶尔调皮捣蛋。

影片中有个叫张慧科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情。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外出打工。

贫穷带来的影响,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他的身上。魏敏芝因为没钱坐车,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最终还是被赶下车。

教育事业的发展,值得每个人放在心上。

这部影片中人性和现实双重绽放,高老师的孝心、村长的责任心、孩子的童心、魏敏芝的用心,都是担当的元素。

影片的最后,一群好心人站出来捐款,所有的问题迎面解决。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仅仅只是暂时,仅限于魏敏芝和28个孩子,影片中的幸福美满。

偏远山村的师资和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在逐渐的完善,有太多人需要帮助。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给予援助之手。

可能微妙的举动,就可以点燃一个孩子的前行灯。

我很喜欢《一个也不能少》,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彰显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力。

折射出了很多社会现实的问题,希望每个人都保持感恩的心,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温度,去给予其他人希望。

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魏敏芝这位剧中的演员,用实际行动给众多偏远山区的孩子,树立另一个风向标。

凭借“谋女郎”身份成名后,她没有进入娱乐圈发展,而是听从了张艺谋的建议,将重心都放在了学习上,逆袭成为了导演。

#头条创作挑战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