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0

“当煽情成了笑话,剩下的只有尴尬”,国产综艺,拿什么拯救你

娱乐天地2023-05-06 18:46:310

这段时间,音乐节目、选秀综艺等扎推上线,不论是《王牌对王牌》请来06届超女,还是《欢乐喜剧人》的套路式小品,亦或是《青春有你2》固定的选手打电话环节,网上的热门讨论点不再是节目本身、选手表现、嘉宾反应,而是节目组想要观众留下的“眼泪”。

像《王牌对王牌》期期以“怀旧”为主题,请来老剧组上台重聚,只要导演一喊开始,这些多年未见的“朋友们”就能又哭又笑,底下的观众也跟着“泪流满面”。

小品节目则是不管前面多么搞笑逗趣,只有悲伤的背景音乐一响起,你就能感受到满屏的“正能量”。

《青春有你2》的导演使劲cue选手,“离开家里不想父母吗?为了梦想值得吗?你怎么一滴眼泪都不掉?”。

煽情已经成了国内综艺的常态,要么卖情怀,要么卖悲惨故事,要么卖友情。但综艺节目的初心和主题究竟在哪儿。比如上次超女聚首,许飞的一句“我们并不熟”直接撕开了《王牌对王牌》的遮羞布,而喜剧演员孟鹤堂更是直言反对煽情,连《青春有你2》的选手喻言都表示:“有什么可哭的,多矫情”。

确实,当综艺节目无节制地打“感情牌”时,剩下的只有尴尬。

《中国达人秀》的幕后编导曾说煽情是电视传媒的一种艺术手段,不会因观众的批评就此减少。

怎么说呢?煽情不同于自然而然的抒情,而是特定环境渲染的效果,它能达到数十倍的传播效果,像热搜上常常挂着“xxx节目选手又哭了”的话题。然而无节制、刻意的煽情则是在“愚弄”观众。

一般来说,国内综艺节目的煽情套路有三种。第一,以事实为基础,故意煽动情绪。

像早年间的情感类访谈—《艺术人生》,节目组用明星大腕为噱头,一次又一次发问:“事业与家庭哪个更重要?”,主持人致力把观众和嘉宾全部“弄哭”,如有一次陈坤做客,导演组全程不绕过陈坤姐姐去世的事实,一刀一刀地往人心口扎,直到他的一滴眼泪流下方肯罢休。

还有选秀节目《创造101》,导演组为突出她们为梦想拼搏的艰辛,打造“哭泣姐”来渲染氛围,谁哭的多谁的镜头随之增加。

第二,剧本式煽情,它需要观众和嘉宾的高度配合。像《我是歌手》每期坐在下面聆听音乐的观众总会在歌声起伏中流下感动的泪水,用“热泪盈眶”四字形容不夸张,即便不是悲伤的歌谣也能戳中他们的泪点。

而嘉宾配合可以参照《王牌对王牌》,这些多年不联系的旧同僚们重逢后个个都能抱头痛哭,实为节目效果。正如许飞所言“台下形同陌路,台上亲如姐妹”。

第三,夸大事实制造话题。像《中国好声音》,每位选手在上台前都会被导演组问:“你有什么故事?你怎么走上音乐的道路?家里人支持吗?”,譬如山里来的姑娘吉克隽逸,节目组把宣传title全部放在“山区”上面,以致于最终翻了车,苦情牌无法再打下去。

这三类煽情方式虽方法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把煽情当做营销卖点,忽略了节目本身的制作意义。像选秀节目,观众会为选手们的真实经历感动,但是当他们发现故事内容千篇一律时,就会质疑节目的真实性。

观众不是好糊弄的对象,一次两次的欺骗尚可容忍,一旦煽情取代节目内核,观众的容忍度会迅速减低,他们会产生抵制、反感情绪。

其次,搞笑综艺、选秀综艺甚至旅游综艺全部走向煽情化,这无疑丢掉了节目的灵魂,一招煽情“吃遍”天下,国产综艺的创新精神只会在这种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从电视剧、电影到电视节目,煽情如今早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换句话说,煽情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合理的煽情应该叫做移情,即观众能与节目进行内心沟通,他们对节目上的某种行为产生高度的共鸣,并且回味无穷念念不忘,甚至在回忆中有所思考。

像《偶像练习生》打造了100位练习生的追梦群像,在养成类节目遍地开花的环境下,它能够独树一帜、杀出重围,靠的就是移情手段。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每个人的努力与汗水。

观众感于部分人的励志逆袭,也为郁郁不得志的人惆怅惋惜,亦为众人的友情感动,群像背后折射出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不滥用煽情环节,不硬生生地卖惨, 不夸大事实,《偶像练习生》的成功在于情感的节制,选的是真实的人,秀的是真实的奋斗故事。

所以,每一类综艺应该找准自己的受众群体,像《王牌对王牌》为搞笑语言秀,受众应为爱好喜剧的人,他们想看的不是卖情怀的剧组重聚,而是酣畅淋漓的喜剧表演;而《青春有你》则针对有梦想的年轻人,观众想看有实力的选手实现梦想,煽情为辅助,实务能力才是节目主线,编导要做到在合理的真实故事叙述中,让观众看到节目传达的温度和内涵。

被誉为清流综艺的《朗读者》,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如何做到不卖弄、不煽情尤为重要。节目组给了董卿和嘉宾一个相对不受打扰的空间,不在舞台上,两人在一个小屋子面对面交谈,更能敞开心扉。

从徐静蕾畅谈过世的奶奶到作家麦家聊与父亲的心结,董卿一直处于一个聆听者的状态,节目组也没有刻意强调高潮迭起,煽情的手段极为克制,缓和平淡之中不乏动情处,这更让观众为之动容。

在这个“厌弃”煽情的年代,电视节目还在孜孜不倦地用着这个套路,最终肯定会以停更收场。比如当年的《艺术人生》以煽情取胜却也“亡”于煽情。

比起虚假的“热泪”,观众似乎更愿意听听脱口秀段子求得一笑,不过事实上,高级的喜剧让人笑中带泪,情感二字长存于普通人的骨血之中。我们并不反对煽情,而是反对过度煽情,任何事必须要有一个度。

首先,综艺节目可以渲染悲情,但不能不择手段。剧本是圈不住观众的,再棒的演员同一出戏演一万遍也要生厌,更何况观众?聪明的节目会挖掘出不同的深意。像《王牌对王牌》以怀旧重聚为噱头,不一定期期要这些人表现出“情深意重”,可以重新解读每个经典作品,毕竟观众怀念的不是这些人和事,而是这部戏曾带来的感动。

第二,适可而止的煽情。煽情不是贬义词,好的煽情不一定让人掉眼泪,只要它能激起人内心的波澜便可。像某些选秀节目,编导故意引导选手哭泣,以为这样就能撩拨观众的心房。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些哭闹在观众看来仅为“吵闹声”。

不上演“眼泪”大战,要用细节把人带入情境中,不然刻意的“卖惨”不会叫观众哭成声来,反而只有尴尬和无语。

综艺节目不是连续剧,不需要戏剧冲突,不需要那么多故事编排,也不需要台前的虚假演绎,观众仅需要真实,这两个二字才是拯救国产综艺的灵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