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8

陈晓旭在1987:我们为何再也拍不出《红楼梦》?王导的话是答案

娱乐天地2023-05-06 18:44:090

4月10号,CCTV4官微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视频里87版《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大谈戏剧艺术,表示演员不要太骄傲,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不要把个人看得太高明。

此言一出评论处叫好声不断,有人表示现在为什么拍不出经典作品,就是因为制作方把演员看作制胜法宝,却忽略光影艺术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高度配合。无论是剧本还是服化道都要精雕细磨,好的作品不是流水线产品,参与人员都对其倾注了心血,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87版《红楼梦》,33年过去重播上千次,却依旧被观众奉为“神作”。

因此,今天我们好好聊聊这一版《红楼梦》的幕后拍摄故事。

2008年李少红版《红楼梦》首播被惨批,有记者询问王扶林对此有什么看法,他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对李少红的遭遇表示理解,因为当初自己经历的非议也不少。

确实,虽然现在87版《红楼梦》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但它起初并未被观众看好。在筹拍阶段,王扶林及其幕后工作人员的压力不是一般大。

按导演的话来说,干不好不仅要挨批甚至连工作都可能没了。

彼时,电视传媒刚在国内兴起,眼见国外知名的广播公司都把名著搬上银幕,王扶林心想我们也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也该拍成电视剧。

不过他虽这么想,却也不敢这么干。《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要想拍好难上加难。一辈子勤勤恳恳,不能到老落下“毁经典”的名声呀。

何况那时很多知名电影艺术家一生的心愿就是拍部《红楼梦》,王扶林所在单位(央视)的拍摄条件显然还不够,没有拍名著的经验和资历。

台里领导建议王扶林跟电影界大佬搭档,奈何他还在考虑要不要合作时,电影版《红楼梦》早备案立项,进入选角期。这下子可好,对台戏不唱不行了。

1983年,央视正式启动《红楼梦》影视化项目,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王扶林。

既然台里下了命令要拍好,就不能半途而废,此后三年多的光景里,王扶林真真成了“小可怜见”,每天睁开眼脑海就浮现七个大字:“《红楼梦》还没拍好”。

但是压力再大,争议再多,王扶林一直认为只要认认真真的拍,不管有多少不足,只要尊重原著,肯定会有人支持。

对于原著,他有极大的敬畏之心,“你想呀,曹先生都写的那么精妙绝伦了,我还能拍出什么花样,老老实实按原著来就好了,况且电视艺术还未必能拍出小说的精髓所在”。

为此在正式开拍前,王扶林带着团队研读《红楼梦》整整一年,每隔一段时间大家都要分享各自的感悟,对角色把握透彻后才开始进行大规模选角。

一部《红楼梦》有多少性格鲜明的角色,如何让书里的人物走出来,实在不易。

王扶林跟工作人员商量先把角色的大范围定了,然后再细分,于是他们在全国选来几百号人,没有确定谁该演谁,而是先选几类人物,比如少爷、小姐、丫鬟、婆子等。

等这些人集中到一起后,王扶林办了一个学习班,大家每天都学古典文化,吟诵诗词歌赋,畅读《红楼梦》。一个多月后,演员对角色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导演再根据他们身上的特质分配角色。

像“林黛玉”陈晓旭是毛遂自荐来的,但王导并没有立马定下她。后来经过40多天的观察,他发现陈晓旭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说话刁,爱损别人,聪明好学。

为了贴合林黛玉弱不禁风的形象,陈晓旭还在一个月内瘦到了80斤。

邓婕出演王熙凤则是王导亲自定下的,他称邓婕漂亮有涵养,还肯专研,就是个头不符合,怎么办?只能造点假,王熙凤与众人游园时,就只拍上半身,一路垫上木板。

演员定下来了,可这些人大部分不是学表演的,像“薛宝钗”是学舞蹈的,“迎春”是农村接线员,王导需一一示范,全组几百个演员,导演忙得晕头转向。

副导演觉得这可不行,连忙请来了老演员李婷、李颉当表演老师,结果两位的表演太出彩,后成了剧中的“贾母”和“贾赦”。

在剧组拍摄的头几个月里,王导常在想着怎么还原原著?怎么让剧本老老实实体现《红楼梦》的每一个字?而且曹雪芹仅写了前80回,后来的40回为高鹗续作,后面的该按什么拍?

此时,以周汝昌为首的文学大家以顾问团的身份亲临剧组,曹禺、沈从文、蒋和森……,哪一个不是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这种阵容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全体演职人员一下子感觉找到了“靠山”,“心里有底了”。

注意那时候的顾问可不像现在多为挂名,这些专家、学者是真的亲力亲为,哪些地方设置不对,哪块布景不当,哪里人物语言表述不当?他们都会一一指出来。

像元妃省亲回府途径的那条街,剧组搭景完成后准备第二天拍摄,但专家到现场查看后发现有个细节错了,“宁荣街写成了荣宁街”,宁国府为兄长,怎可写在后面,还好及时改正,不然贻笑大方。

服化这一块,导演去找蒋和森,问到底该取自哪个朝代,因为书里写无地域邦国所限、无具体历史考据,非清、非元、非宋,那该以什么为参考对象?

专家给出的意见是以原著为基础,最大程度的还原中国古典服饰美。这可难倒了首席设计师史延芹,他与导演多番探讨后最终选择以明朝的服装风格为基底,然后再添加历朝的服饰精华,同一场景下的衣服,他会根据角色、地位进行分类。

像秦可卿去世,史延芹设计了700多套素服,宁、荣两府要有所区分,以此暗示两府的兴衰。

怡红公子宝玉爱热闹、喜动,叶延芹就给他的服饰定为朱红色调;冷美人薛宝钗用牡丹图案搭配蜜合色;至于病若西施的林黛玉,叶延芹选择有梅兰图案的真丝纱。

据统计全剧共有2700套服饰,光王熙凤就有70多套。杨树云说史老设计了多少套衣服,他就换了多少妆容发式,在《装点红楼梦》中,杨树云回忆这段往事直言:“日思夜想”。

曹公笔下的女子,或明艳娇柔或痴情刚烈或高贵典雅,但将其视觉化、抽象化具象,实际操作起来是件难事。譬如林黛玉的外貌,书里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王熙凤的口吻称赞其是个标致的可人儿,又说她有一双似蹙非蹙罥烟眉。

罥烟眉为古典修辞描述,没有具体的眉形。杨树云想来想去迟迟没有定下主意,几经尝试后他觉得林黛玉超凡脱俗、多愁善感,不如在柳叶眉的基础上,把眉头化低,将眉尾化高,营造出忧愁之态。

陈晓旭看到杨树云给她设计的妆容后,曾激动地说:“我仿佛看见黛玉了”。

一切准备到位后,导演带着全部剧组人员到全国各地取景,先后去了十几个省市。像书里写林黛玉北上,是从扬州出发,但工作人员勘查了该处地貌后,觉得太过现代化,几经辗转到了安徽黄山,最终在太平湖取景。

跟组的民俗学专家认为黛玉乘坐的船要做旧,展现长途旅行的状态,另外官船要挂上“官衔灯笼”,船身该是荸荠色,不应为了追求美感,弄成画舫的样子。

整个剧组最初的启动资金才170万,后续追加了500多万,虽在当时这不算小数目,但剧组拍摄时间长达4年,再加上搭景、服装、道具,身为导演又是制片人的王扶林没拿一分钱,吃的是工作餐,连专家学者也是免费顾问。

因此跟现在动辄上亿投资的影视剧相比,他们无法轻易就搭起影棚,只能四处采景。譬如有一场“清虚观”的戏,剧组跑去了四川都江堰,在二王庙处取景,同时把镜头所扫之处改造成有京华风格的街道。

这种细致与严谨,恐怕现今很少有剧组能做到。

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阆苑仙芭……,对于这首《枉凝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87版《红楼梦》的主题曲,它无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制作过程可谓是“难难难”!用音乐负责人王立平的话来说,就是他翻遍了整部《红楼梦》,连一个音符都没找到,道具、服装都有所描绘,唯独音乐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剧组对音乐这件事非常上心,面试阶段还问了王立平三个问题:“你对《红楼梦》有什么理解?有什么认识?你有何音乐构想?”

王立平以八个字答复:“满目惆怅,无限感慨”,随后经过几次答辩后,他顺利得到专家的认可。

从《枉凝眉》到《葬花吟》,他足足花了4年多,词虽取自书中,但曲怎么来作?如何体现时代悲剧感?王立平思虑良久。像《葬花吟》,如果从一般的戏剧悲剧出发,就会陷入无限悲情中,他觉得《葬花吟》不止有悲伤的情绪,更有质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黛玉在问天,问天为何不公?

充分理解人物的心理后,王立平才提笔创作。时间虽久,但谱出了经典,至今叫人无法忘怀。

经过4年的努力,剧版《红楼梦》在87年登陆央视,36集的剧情讲尽人世的悲欢离合,红学家称其为当世难得的电视艺术。

后来,该剧得了飞天奖,导演王扶林才被奖励400元。有人说王导创造了一个经典,他连连摆手:“大家都过誉了,《红楼梦》才是真正的经典,我心里明白”。

虽然如此,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重新观看87版《红楼梦》,还是不得不说一句:“我们可能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视剧了”。

?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