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5

女导演薛晓路,在创作影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娱乐天地2023-05-06 16:00:040

从电影编剧与导演的关系上来看,一部电影作品要完整的呈现在受众面前,离不开编剧对故事的制造与叙述,也离不开导演对剧本素材的取舍与重组,导演将重新编排后的素材以画面形式通过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展现在荧幕之上。

如果说电影的编剧是思想的创作者,透过文字吸引着人们的浮想联翩,那么导演便可以称为情境的创造者,透过对文字的猜测转化为画面,完成与受众思想的契合,导演如果仅仅使用叙事性的文学方式处理画面,显然是行不通的。

有学者指出,电影导演应该具备的电影思维,有别于编剧创作的文字思维,这就需要一种介于文字思想与画面形态之间独特语言的观念来展现故事的发展,这种语言观念是电影语言。

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便是导演对电影镜头的灵活运用与蒙太奇的结合完成具有描述性的文字语言到概括性的画面语言的转换。鉴于以上观点,考察薛晓路的电影创作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其一表现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在文学作品中,故事通常会存在多条线索相互交织发展来吸引受众对文字的想象,而电影中,直观化的影像要求创作者以一条明显的主线统领整部影片,否则在镜头的切换下就会造成荧幕的缭乱结果。

在《不二情书》中,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拼贴真实生活,造成影片过于分散;影片中支线过多,主线不清,没有整体的系统性。

编剧强调对情感进行挖掘,导演强调将情感凝练为画面,从《海洋天堂》到《北西》系列,薛晓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离不开电影主题情感的深入,而对电影镜头推、拉、摇、移的运用以及镜头的切换还不是那么的熟练,显得有些生硬,虽然是简单的镜头切换,但好在情感为胜打动人心,盖过了镜头运动的单调。

到了《吹哨人》,这部作品复杂性将薛晓路在电影叙事上的短板暴露,在结构上,剧情随着时间发展慢慢产生变化,新鲜题材的大胆尝试却暴露出叙事上的张力不足,主线不清晰产生的局限性。

受众带着对“吹哨人”的疑惑进入电影院,却只能在共139分钟的放映时间接近尾声时显现主线。在故事的主线上关于勇于揭露事实,将邪恶绳之以法的"吹哨人",应该更多展现出与体制内部的黑暗抗争过程。

影片中,揭露黑暗的"吹哨人"马珂的表现却比较被动,最为关键的对抗与揭露过程草草收尾,取而代之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文戏占据主导。

在影片的发展部分,前一分钟男女主人公在温情脉脉共同回忆往事的时候,节奏温吞,后一分钟却在被追逐的过程中双方陷入信任危机,节奏紧凑,在不断重复这种一紧一慢的节奏中,使故事更加变得莫名其妙。

其二表现在过于文学化的叙事台词与故事的叙事逻辑转向两个方面。首先,编剧出身的薛晓路有着较强的文学底蕴,通过对其电影编辑而成的书进行阅读发现故事的文学性极强,但是将这样具有文学性的话语转换成荧幕上演员的台词。

本应打动人的话则显得有些平缓与冷静,受众感受到的,更像是演员在有意念台词。其次,在文学创作中多线索复合式的叙事会在一个节点上交汇,一切冲突与矛盾达到高潮与完结。

文学创作的特征要求叙事者将复杂的故事线索呈现出来,受众在观看的时候经过独立思考理清故事中人物叙事的逻辑顺序,从而在阅读中主动构建人物转换的快感。

电影中的复合叙事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即故事与人物之间会彼此疏离,失去主题的关联性,导演将人物的逻辑转换以荧幕直观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受众,对受众来说是被动接收并引发思考的过程,那么就算是人物性格转向的成功,也无法磨灭人物在一开始直接灌输给受众价值取向的不合理。

在对薛晓路及其电影创作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她能够很好的运用文字讲述一个故事,但运用到镜头叙述故事的时候,也就是从文字创作到视听语言的呈现过程,在电影《吹哨人》中,薛晓路似乎没有处理好编剧与导演的身份特征。

饱含情感的故事体现着自然与欢脱,顺理成章,而作为故事的导演,电影具有的直观性的特点,应尽量抛开一些纠结焦虑的逻辑漏洞和情节破绽。

影片中男主人公马珂根据剧情逻辑的发展,由开始陷入阴谋的混乱,到找到事件的前因后果,意识到自身"吹哨人"的使命并且坚定的保护了城市的安危,这是电影在叙事上的主导动机,这种叙事行为是导演在每个环节上建立起的因果关系。

在叙事的逻辑上,马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在在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方面,马珂的价值观或许不被大众认同,剧中涉及到的社会中婚姻关系里较为敏感的话题,就是马珂打破了正常的婚姻关系背叛了家庭,这一事实被公司当作阻碍马珂了解真相的工具,更深的伤害了妻儿的感情。

除去剧情,马珂的行为在现实中不具有任何的积极意义,但薛晓路却安排了一个结局,让马珂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消解了对家庭造成的伤害,儿子的赞扬与崇拜将其品德进行了升华,让马珂对家庭的背叛和家人的伤害显得无足轻重。

女主人公的车祸身亡使马珂被妻儿原谅并且回归家庭变得看似顺理成章,马珂的道德的转向失去以现实的存在经验为依托,仿佛为影片增添了一层银色的梦幻,道德的合理性就显得不那么充分。

对薛晓路来说,在编剧加导演的双重身份上以情感输出为主打动受众是其在电影行业立足的表现之一,尤其体现在《海洋天堂》《北西》系列、《回归》之中,《吹哨人》则不然,从中看出薛晓路的某种尝试与跨越,这样的结果离不开内部、外部双重环境的影响。

面对票房和商业制作环境的影响,薛晓路的突破值得被肯定,但基于艺术体验上在编剧与导演身份穿梭、转换、调整的纠结与尴尬,仍然是对其电影的创作研究中值得讨论的地方。

观察国内女导演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她们进入电影行业的初衷是对自我表达的渴望。在光影间涌动对生活的真实看法,电影是她们的表达工具。

随着电影市场机制地不断完善,她们却在个人化书写的道路上却渐行渐远,与电影市场的商业主流意识合谋或者说臣服:女导演在坚守自我表达、突显性别优势的情感输出,与融合市场环境、迎合受众需求的商业诉求两者之间徘徊,这样的徘徊前进恰恰有悖最初的创作理念。

马俪文导演电影《我们俩》《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使用细腻的情感描写手法来探求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处,在《我叫刘跃进》时出现偏斜,不再坚守自我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在市场环境下的随波逐流,直至不断迷失自我,失去创作的灵感来源推新之路更显艰难。

徐静蕾从文艺忧伤的《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娱乐大众的《杜拉拉升职记》《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徐静蕾的创作有着明显的转变过程,转变后的影片表现出直观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商业广告的植入、“小鲜肉”演员的启用企图为影片添姿添彩,而正是繁杂的商业元素,降低了徐静蕾最初对申影艺术的表达水准。

对薛晓路来说,她曾经在采访中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创作态度,她认为外界研究人员对她的电影创作的某些看法与自我定位存在一些差异,她指出自己站在女性的视角,感同身受的讲述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才是多年来始终保持的创作元素之一,按照薛晓路的话来说,她懂得怎么才能抓住让受众感动到流泪的视点。

《海洋天堂》是想把对自闭症患者及家庭的真实感受呈现给受众,到《北西》系列是多年来对家庭情感的进一步深化,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北西》系列也有着商业创作意味,但占比重较大的仍然是感情的真实流露,即使是票房产生的优越也没有使她忘记创作初衷,因此其中的商业化因素也能促使薛晓路收获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

到了《吹哨人》的时候,受众看到的薛晓路已经不再像最初那么笃定的表达对电影创作的态度了,而是在自我表达和在商业环境影响下出现的倾向。

影片仅仅保留了较少的对情感展示的剧情和让受众感动的情节,刻意运用商业化的大制作规模来贴近受众的意图明显,对其他导演的借鉴痕迹突出。

实际上,受到电影的商业化影响,发生创作改变是理所应当考虑到的事情,但仍然不能忘记,准确把握当下人们的观赏心理与习惯,贴近受众最真实的观赏需求,以对电影艺术的真实情感带领受众走向震撼心灵的奇妙之旅,才能在长久的过程中收获受众的倾心。

如今,女导演跻身于男导演居多的电影行业,成功的标准是已经不再是看她们能否制作出和男导演一样的影片,能够驾驭男性所驾驭并渴望驾驭的题材,不与外界相比较,以温柔的视角进行创作,同样能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与历史题材。

女导演不是边缘的或者与主流电影逆向而行的电影者,也不是男性导演的挑战者,相反,在今天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里,暴露自己的性别、身份,表现特定的性别立场、笃定地选择特定题材、坚守特定的情感输出,就是女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应该保持的最大优势,暴露的性别立场涵盖了天生的慈爱与柔情,这是她们欢享世界的独特视角,也应该是女性群体的共识。

在薛晓路的五部影片中细腻与温情表达里看到的是女性身份上的特性是抹不去的色彩,也是一种本能。从电影的创作题材来看,女导演群体的创作中,她们尝试冲出外界对女导演群体大多数表现关于爱情和亲情电影题材的认知偏向,选择从类型叙事中将个人情感输出与之融合寻求出口。

以徐静蕾的创作为例,《绑架者》这部电影较之前题材完全不同,影片弱化了年轻母亲救护女儿这一线索带来的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感情基础,对类型电影范式的模仿又显得有些生硬。

薛晓路在《吹哨人》中试图将情感输出这一特色与悬疑电影叙事相融合,在对类型电影的模仿和整合过程中,进行契合悬疑题材电影的个人风格化创作。关于马珂和高雯的感情剥离了悬念的设定主线,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杂糅了各种元素于一体、拼接而成的电影。

对受众来说,想要看到的“吹哨人"的悬念没有感受到,想要体会到的感情戏份也没有看够,碎片感和过于"硬给"的观影体验拉开了与影片的距离,受众只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从整个叙事中剥离开来。

女导演们想要在类型电影中糅合个人的创作风格,既要保留情感输出的创作特色又要满足类型叙事范式,找不到融合的临界点,便造成了受众的移情与共鸣不深刻的体验,这也是众多中国女导演面临的共同问题。

女导演在电影艺术的疆场上对于性别的处理如果能貌似漫不经意,实则苦心孤诣;看似性别特征不张扬,仔细研磨后便能体会到的暗潮流动,那么真正具有女性立场的表达便不再生硬。

于薛晓路而言,她认真遵循电影创作原则,不断探索新领域,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满足大众审美体验,将电影以商品的形式流向市场,获取让受众认可,在环境多元化影响下,一边要思考如何满足审美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一边也要思考怎么将多元系统地融入一部影片中也是电影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市场环境下实现商业和艺术价值的双向沟通。

另外,薛晓路面对的也是如今电影行业女导演共同的面临的处境,追随商业的步伐,迎合受众在形式上的需求,呈现出的却是在表达上似乎不太符合本人的性格特征与逻辑。

在创作时不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现象。薛晓路坚持电影本质的理论,坚持编导合一,严格遵循对电影的绝对控制权是很好地延续电影精神,也是对审美主体的负责,在创作过程中,将各种创作因素,各种身份的关系处理好,这既是机遇也是难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