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9

《唐山大地震》:一双儿女被埋,母亲赤手刨土,却还是只能救一个

娱乐天地2023-05-06 15:27:310

儿子和女儿被压,作为母亲应该如何选择?

《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就将这个问题,摆放在了一个母亲的面前。

也许你我没有经历过灾难,也许有些人真真切切的感受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痛苦的过程。

在这部影片没有上映之前,地震这样的灾难,对于很多人来讲可能仅仅只是一个讯息,感受不到“痛”。

无法理解为什么元妮放弃女儿,将生的机会给了儿子?

多年前,我也是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位母亲就是重男轻女。

成年之后再次观看,恍惚之间我发现了自己的愚昧,心中无比惭愧。

元妮是一个纺织厂女工,和丈夫方强两个人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一家人幸福美满。日子虽然不是很有富裕,但非常的温馨。

这是影片刚开始呈现出来的内容,寓意着幸福美满。

之后便进入到了“灾难”,很多人都忽略了导演早已隐喻出来的“爱”。

反复观看之后,我发现元妮很爱女儿,细节中就可以找到痕迹。

天气炎热,方强买了一个电风扇,领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家中,方达急不可耐,想要感受一下凉爽的风。

爬上桌子插电的时候,元妮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位儿子不省心,让母亲非常的牵挂。

后来插好电风扇,方达手舞足蹈,嚷嚷着要第一个吹电风扇。

这个时候方登说了一句话:“让咱妈先吹”,元妮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心里明白,两个孩子品性不一样,儿子活泼好动,女儿格外的贴心。方登非常懂事,她知道母亲很操劳。

就这样三个人感受着电风扇的凉爽,画面非常的温馨。

之后元妮要忙厨房的事情,临走的时候在方登的脸上亲吻了一下。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女儿的表扬,但是我不这样认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

将我们摆放在元妮的位置上,两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意味着父母的偏爱和宠溺程度。

人人都说一碗水可以端平,真的有人做到?

也许在金钱、物质方面,父母给予的都是一样,但是生活中的细节,多少都会有一些偏差。

否则生活中,两个孩子的家庭中,会经常出现“你偏心”这样的话?

感情没有绝对的持平,即便是放在亲情这个层面,多数父母也无法做到,将感情平均分配给两个孩子。

结合这些细节来看,元妮更疼爱方登一些,因为她懂事、听话、心疼父母。

随着剧情的推进,灾难呈现在我的面前。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整个人慌了神,地动山摇、房屋顷刻之间倒塌,遍地的惨叫、哭声……

生活中的我们,经常通过新闻报道,了解一些灾情,却从未的真正的感受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绝望、无助。

短短10分钟的镜头,从有到无,人类的渺小,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洗礼,灾难宛如阴霾一般,笼罩在我的心头。

元妮的丈夫为了救她,一眨眼的功夫被废墟掩埋。

房屋在摇晃之中倒塌,美好的家园,顷刻之间成为了废墟。

无法想象,经历过地震的人,看到这一幕内心是什么样的滋味。恐惧再次卷土归来,一定非常痛苦。

对于观影的我们来讲这是一部影片,但是对于真正经历过的人而言,等同与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失去亲人、爱人、子女、一切,就这样直白的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元妮清醒之后,第一时间找到了丈夫,确认对方死亡之后,她紧忙开始寻找孩子。

一时之间,各种哭喊和呼唤,映入观众的眼帘,这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鸣。

废墟中这位母亲,顾不得手上的同感,拼尽全身的力气寻找两个孩子,这是她全部的希望。

最终在一块水泥板下,她听到了孩子的呼唤。

她歇斯底里的呼喊着:“救人”,与此同时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她的面前。

救援队伍经过认真的勘察之后,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元妮整个人惊慌失措,悲痛的她跪在地上祈求众人:“两个都要,两个都要救”。

事实上,只能选择一个,因为水泥板两头压着两个孩子。

如果救女儿的话,儿子就没了,如果救儿子的话,女儿就没了。

想要整块抬起水泥板,基本上不可能。

怎么选择?两个都是元妮身上掉下来的肉,无论割舍哪个,她都会痛苦一辈子。

救援的过程中,儿子洪亮的嗓音哭喊着:“爸妈救我”,女儿则是只有敲打石头的声音。

摆在元妮面前的只有二选一,那一刻她的无助,她的绝望没有人可以真切的体会到。

如果可以的话,她宁愿自己去代替其中一个,将生的机会留给孩子。

但现实必须做选择,随着儿子的气息越来越弱,救援人员一遍遍的提醒,儿子生的几率更大一些。

最终这位母亲,选择了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儿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元妮根本不爱女儿。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从前我也是一样的感觉,觉得元妮明明可以救女儿,毕竟儿子的声音比较洪亮,说不定两个都能活。

成年之后,我逐渐的明白灾难面前人是多么的脆弱。

多次观看这个场景,我试着将自己摆在她的位置上,心中也开始迷茫。

因为两个孩子,都是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心肝宝贝,无论是割舍哪一个都是做不出来的行为。

面对这样的情况,嫌少有人可以清醒,周遭的哭声和惨叫,一遍遍的冲击下,几个人可以保持清醒?

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毕生无法原谅自己的错,活着的人最为痛苦。

元妮的绝望,她的无助,只有成为母亲的人才可以切身的感受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撕心裂肺。

她一遍遍用沙哑的嗓子喊着:“都救吧,都救吧”,但是现实非常的残忍。

救援时间的耽误,等同于每一秒都有一个人离去。

这样紧张压迫的环境下,任何人都无法保持冷静,去思考如何选择。毫不夸张的来讲,满脑子里都是“两个孩子都要活”。

元妮先是失去了丈夫,接下来再去决定孩子的生死,这是残忍的。

方达的嗓音洪亮,方登没有任何的声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毕竟生存下来的几率比较大。

也许是“重男轻女”这个原因存在,毕竟元妮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养儿防老”、“家里必须有个根”的年代。

丈夫将生下的机会给了她,身为妻子的元妮,怎么能不去考量,家的“根”。

最终这个母亲沙哑的喊出了“救弟弟”,众人齐心协力,方达被救了出来。

元妮抱着方登,哭泣着、绝望的面对着,这一刻我的心都要碎了。

天底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斥责这位母亲的选择,要知道她失去了所有,已经走投无路了。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众人以为方登死了,但她奇迹般的活了。

方登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她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感觉像被抛弃了一样。

后来在好心人的领养下,方登茁长成长,但是“救弟弟”的伤痛,从来都没有在她的心里抹去过,元妮也是一样。

这份痛将她折磨的不成样子,整个人眼神空洞,宛如行尸走肉一般。

直到灾情到来,方登在灾区遇到了弟弟方达。在聊天的过程中,她逐渐的明白了母亲这些年因为选择,生活的有多么痛苦。

电影的结尾,母亲带着姐弟两个人给丈夫扫墓,方登看到了自己的墓碑。

石板下面是元妮的爱,她从来都没有不爱女儿,方达成长过程中拥有的东西,方登都有一份。

在这个母亲的心里,女儿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她对两个孩子是一样的感情。

方登也感受到了这份爱,哭着和母亲说“对不起”。

她不应该不回家,让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一个人承受这么多……

灾难面前,应该如何选择,这是一个残忍的问题,我觉得无解,元妮并不是重男轻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