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

美国飞虎队后裔定居中国,成央视著名主持人,表示加入中国很自豪

娱乐天地2023-07-28 12:56:500

在中国传统相声表演中,很少见到女性的身影,那么,如果在舞台上表演相声的,是两位女性演员,并且还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定会吸引很多驻足观看的目光。

在舞台上表演的两个小女孩,一个叫做穆爱中,一个叫做穆爱华,穆爱中和穆爱华的名字合在一起是“爱慕中华”,父母给她们起的名字中,就饱含着对中华大地这片热土的喜爱。

她们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在7岁时和父母一起定居在中国江苏南京,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样的缘分,其实在穆爱华爷爷那一辈,就已经十分深厚。

穆爱华的爷爷叫做穆蔼仁,是在美国援助中国抗战时期,飞虎队的成员,在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之前,穆蔼仁就曾在1940年左右,到福州英华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只是后来迫于紧张的战斗局势,不得不返回美国。

抗战胜利前夕,日本拼命的想要挽回节节败退的局面,于是不惜花大价钱,下大血本,投入使用了零式战斗机。

1941年夏,斯大林以欧洲战场战事吃紧,撤走了所有在华苏联空军,中国面对着“有空无妨”的困境。

而成都、昆明等地上空的日军飞机,无时无刻不盘旋投弹,每时每刻都磨炼且考验着中国军民对抗日战争的意志和决心。

在这关键时刻,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司令陈纳德主动请缨,带着美国的专业飞行员和战斗机,支援中国空中战场,为中国带来了可以制衡日军空中战场的飞虎队。

大名鼎鼎的美国飞虎队,原名叫做“美国志愿来华航空队”,而穆蔼仁,正是其中的一员,队如其名,就像是一只可以在空中飞翔的猛虎,给来华的侵略者致命一击。

1941年12月20日,日本的飞机空袭昆明,日军仍像之前一样大肆进攻,而此时,美国飞虎队早已接到情报,穆蔼仁和战友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在瞄准镜中,穆蔼仁看到坐在驾驶舱中的日本士兵神情自若,他压着心中的愤慨,只等待指挥处一声令下,穆蔼仁操纵手柄,俯冲直奔日军的零式战斗机。

“今天非把你打下来不可!看你还敢不敢嚣张!”穆蔼仁屏息凝神,瞄准一架日军飞机,狠狠的按下了炮弹发射按钮,紧接着急拉操作手柄,拉起自己的机身,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穆蔼仁感受到一股热浪和些许波动。

最终,美国飞虎队成功将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打下来了5架。

美国飞虎队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了一剂重要的强心剂,美国迪士尼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更是亲自操刀,为“美国志愿来华航空队”设计队徽——带着翅膀飞翔的猛虎——可爱中带着一丝坚毅,活泼中带着一丝勇猛。

1942年5月份,飞虎队撤回大本营休整,与日军长期频繁交战,再强的老虎也需要休息整顿,此时此刻,日军大部队已经越过缅甸,来者不善。

惠通桥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是出入中国境内的关键要道,当时中国10万远征军出国作战,也只有通过惠通桥才能与云南省内兵力会合,一旦日军踏过惠通桥,不仅能断掉中国的一切外来援助,还可以切断归来远征军的支援。

可以说,又一次到了抗日战争的重要节点。

5月5日,日军基本掌握惠通桥的控制权,千钧一发之际,我国宪兵炸掉了惠通桥,给美国飞虎队争取了时间,也给自己争取了时间。

陈纳德当即下令,调动一切可以飞得起来的飞机,去进攻怒江西岸的日军部队,四架飞机装着炮弹,另外四架飞机在周围掩护。

日军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遭受到空袭,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阵脚大乱,穆蔼仁和战友们带着一腔怒火,往返于昆明与怒江之间。

为了加大对日军的绝对性压制,穆蔼仁和战友们想到了更加高效的作战方法,他们补充燃烧弹作为弹药,专门瞄准日军的油罐车和坦克进行轰炸,扭转了战争的局面。

飞虎队以残阵的局面为中国军队争取了一周的时间,等到了宋希濂将军第71军的36师——全员德式装备——这支精锐部队的支援。

在与四万万中华爱国人士的接触、共事工程中,穆爱华的爷爷,穆蔼仁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了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赤诚之气,在自然而然中习惯了华夏儿女的生活与待人接物的习惯,也顺理成章的爱上了中华大地。

美国飞虎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连续奋战了7个月,在空中伍歼灭日本零式飞机150架,在地面摧毁日本飞机297架,他们骁勇善战,屡创奇功,这极大的鼓舞了中国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士气。

1942年7月4日,美国飞虎队解散,更名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加入了中缅印战区,继续奋战在中国战场,一直陪着中国走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刻。

穆蔼仁和战友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空中飞老虎。”

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飞虎队的成员们或是退役回国,过上了普通职员的生活,或是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发挥余热。

而穆蔼仁,正是后者。

1945年,穆蔼仁在战争结束后先是回国修读大学课程,但总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似乎缺少了某些东西,而内心的那份充盈,只有回到中国这片热土后才能重新找回。

最终,穆蔼仁遵循内心,于1947年重新回到中国大地,果然,穆蔼仁心中的星星之火,在中国的热土上被重新点燃,归来之后,他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

穆蔼仁回到福州之后,于1948年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穆彼得。

穆彼得可以说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和父亲一样,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别样的情感。

穆彼得大学时期返回美国主修“汉语”和“日语”,从小习得双语言的他,在可谓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虽然回到了理论上的家园,但对穆彼得来说,中国更像是他的故土,虽然身在美国,穆彼得却一直关注着能够去往中国工作的机会,终于,在他不惑之年抓住了一个机会。

在获得父亲的肯定与支持之后,穆彼得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中国,在江苏南京定居。

至此,穆蔼仁一家与中国的缘分,一直延续到了穆爱华和姐姐穆爱中这一代。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来中国?”单纯年幼的穆爱华和姐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家搬来中国,在她们眼中充满了好奇。

“因为这片土地是爸爸妈妈热爱的,我希望你们也可以从这里找到快乐和归属感。”穆爱华的妈妈,穆言灵望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温柔的回答:“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中国!”

爱中和爱华从上小学开始,就接受完全的中国式教育,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起上下学,一起郊游上兴趣班,她们两个刚好作为一个组合,写起了相声。

最初到江苏,她们姐妹俩一个叫做“爱江”、一个叫做“爱苏”,在之后她们一家人搬到北京后,改为现在的“爱中”、“爱华”。

两姐妹从小冰雪聪明,人见人爱,同时,她们与众不同的外形加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为她们自己争取到了很多在央视亮相展示才艺的机会。

1995年的央视春晚颁奖典礼上,穆爱华唱了一首《今儿个咱老百姓真高兴》,让观众和央视节目组深深的记住了这个金发碧眼,汉语流利的美国姑娘。

也正是感受到了中华传统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穆爱华被深深的吸引,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探索之路。

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向穆爱华伸来了橄榄枝,这档节目邀请穆爱华在“一笑茶园”栏目中,以“茶博士”这一形象设定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穿着中式的旗袍,和黑头发黄皮肤,穿着中山装的中国本土人一起,穆爱华金发碧眼,在外形上相当与众不同,但她地道的普通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却看不出有何违和之处。

带着天生的美国人的热情开朗,受着低调内敛的中华文化的熏陶,成就了穆爱华独特的气质以及对于中美关系联结的独特理解,也使得她投身于传媒行业,以自己的热情投身于正能量的传递。

穆爱华曾担任过多档央视电台节目的主持人,如《想挑战吗》、《Class Over》、《留学美国》、《国际双行线》等,她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其独特的外形和热情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当然,有欢迎捧场的声音,就一定会有质疑的声音,同样因为她美国人的外形,也曾遭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而面对这些质疑的声音时,穆爱华给出的答案清晰且坚定。

“在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了这片土地,我的爸爸就在这片土地出生,我家祖祖辈辈都与这片土地惺惺相惜,我相信且感谢这神奇的缘分。我爱中国,我的根就在这里,加入中国我很自豪!”

穆家三代的身上,都演绎着与中国说不尽的缘分,而当穆蔼仁得知自己的孙女也在中国的土地上,以自己的力量传递着对中国的热爱,表达着自己的声音,并且取得了大众的认可与熟知,他倍感欣慰。

每当从他人口中听到夸奖一位金发碧眼的主持人,并且能够说出她的名字叫做穆爱华时,他嘴角的笑意总会更加深邃。

从初来中国大地的陌生,到现在的追忆,已是耄耋老人的穆蔼仁再一次,于2004年回到了中国——这个他日思夜想,年年不忘的东方故土。

这一次,已经是他第4次回到中国。

他再次回到了当初任教的的英华中学,在其123周年校庆之际,和自己的学生陈世明等,一同写下了《师生情谊天长地久》的文章,谨此以纪念当年一起在英华度过的岁月。

穆蔼仁一生桃李芬芳,颇受爱戴,他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禁感慨:“老师总是笑盈盈的,他总是和我们说,他要把自己的光和热传递到自己热爱的这片阔土。”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落叶归根”,穆蔼仁由于身体原因,被孙女穆爱华建议回到美国医治,但结果令人惋惜,穆蔼仁与2005年病逝于美国,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将自己的部分骨灰撒到闽江,以另一种形态,换一种方式融入中华大地,拥抱这片心之所向的净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