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8

国产动画电影传播特点,影响电影文本建构,推动文化理解与传播

娱乐天地2023-06-01 07:54:010

传统文化代表了各个时期、各个民族文明演化的集体表征,是同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对应的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变更中,形成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还发展了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等。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我国幅员辽阔,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土壤,在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体现了强烈的伴随文本特征,符号在构建和传播中,不可避免地携带伴随文本。

人对伴随文本进行过广泛的讨论,最早由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跨文本关系”的课题中,注意到了伴随文本。

随后,费斯克提出“互文本”,互文本在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中运作,水平层面包括了文本内因素,如类型、角色、内容,垂直层面是该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交涉。

前文本作为生成性伴随文本,表明了在一个文化中,该文本的生成会受到先前产生的文本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该文本生成之前就存在。从狭义出发,前文本包括引文、典故、戏仿等,广义的前文本则指向文本之前的文化史。

在电影创作中,前文本可能体现在对之前文本创作的拼贴和致敬,比如在蒂姆·波顿导演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中,小女孩在浴室浴缸的经典场景,就致敬了希区柯克《惊魂记》电影中的经典片段。

在中国动画的创作中,许多的题材选择、文本建构都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深受影响,呈现了丰富的民族性基因,比如2016年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就以《庄子·逍遥游》作为前文本进行创作,直接影响了电影文本的主题建构、历史背景设定等。

年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就以《庄子·逍遥游》作为前文本进行创作,直接影响了电影文本的主题建构、历史背景设定等。

文本的改编。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取自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俗文化,比如《魁拔之大战元泱界》就取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我国的白蛇传说影响了《白蛇:缘起》的选题来源,《大鱼海棠》的故事源于庄子在《逍遥游》里记载的一种海里的鱼。

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但使电影文本的内涵性、民族性更强,同样使受众与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熟知性和情感关系,推动了传统文化通过电影文本进行传播。

动画电影的内容呈现中,充满了大量的象征符号。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根据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精髓等差别,形成了不同的符号表征。

动画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在创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故事主题、角色设计、造型美术、音乐音响、思想内核等,这些具有这些元素受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同样又在现代语境之下进行改编和传播。

而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也对传统文化这一对象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将“意义”与“象征”进行了结合与讨论,象征符号是能指向观念载体的物、行为、性质或关系,是象征的“意义”。赵毅衡认为,象征是比喻理据性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二度修辞格。

象征的基础可以是任何一种比喻,在文化社群之内反复使用中,使意义累计发生符用学变异。象征以媒介物作为载体表达意义,能够体现社会生活中文化现象、个人观念意识、心理环境等。

象征符号信息储存并且进行意义传递,意义难以表述。许多象征依靠历史久远积累意义,因此象征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核心意义会在时间发展中留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体系是由表层象征系统和深层象征系统所构成的。

其中,表层象征系统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是可感知的有意识的结构,是显性的、可观察的,如行为、言语、颜色等。深层象征系统是关于人的思维或意识层面的抽象结构,是隐藏的、不易察觉的、无意识的。

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除了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保存,我们还能通过对象征性符号的意义解读,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从人物角色来看,包括了文学人物、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以及其他形象,比如“孙悟空”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已成为符号IP进行建构,还有龙、鲲鹏等形象,在现代化美学欣赏中对其进行了改编。

从民族艺术上来看,目前动画电影的主要美术风格包括了国画中的山水画、水墨画,刺绣、唐装、脸谱化成为了角色设计的重要元素。在音乐方面倾向于使用传统器乐,包括古筝、传统管弦乐、琴箫。

在思想内涵中,我国传统道家、儒家、法家、佛教等思想均有体现,如《姜子牙》“师尊秉承”的儒家态度,《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佛教思想。这一些象征性符号在电影中,共同承担了传统文化意义、动画电影意义构建的重要使命。

电影作为多媒介题材,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融合,不但提升了观影体验,同样也创作出了更加饱满丰富的电影内容。

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中,作为中国最早的动画影片之一的《大闹画室》就是以无声黑白片的形式呈现。随着技术的发展,影片《骄傲的将军》在色彩上进行了考量,并大量使用京剧锣鼓,电影媒介形态逐渐丰富。

传统文化的视听化呈现,促使电影进行表意和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媒介进行传播,媒介负载符号并储存与传送符号,连接传者与受者。电影作为一种多媒介文本,包含了动态影像、声音、音乐、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介。

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多媒介混合也变得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比如动画电影《姜子牙》手绘具有中国风的造型、服饰、道具等素材,再用3D建模技术制作,实现“妲己”等角色的柔美感,对玄鸟、腾蛇等形象进行了创新。

中国动画中的多媒介文本,使得电影对传统文化的表意更加饱满,更加生动。避免信息冲突,信息接收者通常需要对多媒介文本进行拼合,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定调媒介的存在,定调媒介能够清楚地传达意义。

由于电影文本在放映中具有连续性,电影的“定调媒介”一般为电影画面。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文本也极其在乎对画面内容的表现,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画面风格,《大鱼海棠》的福建土楼、唐装,《白蛇:缘起》的亭台楼阁,《雄狮少年》中贯穿整部影片的“雄狮”,都以影像画面的形式,配合音乐进行了传播。

通过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梳理可以发现,电影在进行传统文化符号中,电影文本大多从我国古代民间小说、神话故事中改编,展现了历史文化思想,具有强烈的前文本特征。

传统文化符号在电影中的呈现,融入故事主题、人物角色、场景构建等,表现我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具有象征性符号的特点。电影作为多媒介文本,通过媒介混合凸显了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